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全球癌症负担中,消化道肿瘤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结直肠癌与胃癌,其防治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进一步推动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胃肠道肿瘤领域的规范应用与研究进展,本文从理论机制到临床实践,全面解析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中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胃癌的治疗策略中不断获得重视,尤其随着2025版CSCO指南的更新,该类药物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有了新变化。从目前的国际与国内指南来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晚期胃癌中的应用以前主要集中在二线及以后的治疗环节。比如雷莫西尤单抗与紫杉类的联合方案,已被CSCO和NCCN共同认可作为二线标准治疗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基于FRUTIGA研究的积极结果,新版CSCO指南将呋喹替尼联合紫杉醇列入二线治疗Ⅲ级推荐。该研究显示,这一联合方案显著提升了无进展生存期与客观缓解率,尽管总生存数据因后线治疗的影响尚待进一步验证,但专家组仍基于其明确的疾病控制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价值予以推荐。
除此之外,三线治疗中的阿帕替尼也需结合患者分子特征进行个体化选择,例如对于既往已接受免疫治疗且缺乏HER2或CLDN18.2等靶点的人群,该药是一个合理的治疗选项。越来越多的Ⅱ期研究正在探索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联合模式,尽管样本量普遍较小,但这些研究一致显示出其在体能状态良好患者中的潜在获益,提示该类治疗策略具有广阔的扩展应用前景。此外,部分真实世界研究还提示,抗血管药物在老年患者或伴有腹腔积液等特殊情况的人群中亦显示出一定的控瘤效果和症状缓解能力,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总体来看,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晚期胃癌二线及以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联合治疗方面展现出广阔的拓展前景。
在分子分型日益重要的当下,mCRC的治疗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如MSI-H、BRAF V600E、KRAS G12C等生物标志物。然而,多数患者仍属于没有常见驱动基因突变的类型,在这一群体中,抗血管生成治疗显示出其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对于RAS/BRAF野生型患者,该类药物已成为一线治疗的重要选择;而在后线治疗中,无论是跨线继续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还是采用以呋喹替尼为代表的TKI类药物治疗,均获得CSCO和NCCN指南的推荐。关键研究如FRESCO和FRESCO-2证实,呋喹替尼可显著延长三线及以上治疗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此外,TAS-102与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联合也显示出比单药更优的疗效,进一步巩固了该类治疗在mCRC全程管理中的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卫星稳定型(MSS)患者中,传统免疫治疗效果有限,而目前多项研究正积极探索抗血管生成TKI与PD-1/PD-L1抑制剂的联合使用策略。初步数据显示,在非肝转移或低肿瘤负荷亚组中该策略可能存在明显获益,为这类难治性人群提供了新的希望。 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mCRC精准化分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策略,并不断通过与不同治疗手段的联合拓展其应用维度。
联合治疗是目前抗血管生成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其机制基础在于该类药物的多靶点作用及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能力。抗血管生成药物主要通过抑制VEGF信号通路,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然而,单药应用仍存在疗效瓶颈和耐药问题,因此联合治疗成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必然选择。
从机制层面看,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可促进血管结构正常化、改善肿瘤组织中的药物分布,还能调节免疫抑制性因子如TGF-β、增加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浸润,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应答率。这一机制尤其在“免疫冷肿瘤”如MSS型mCRC中显示出重要的协同潜力。 在临床研究中,早期主要是与化疗联合,近年来则更多探索与免疫治疗、放疗等其他手段的协同作用。尤其小分子TKI药物,因其多靶点作用和口服给药便利性,更易于组合使用。
多项Ⅱ期临床试验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胃癌和肠癌中的客观缓解率可达40%~60%,且在部分人群如低PD-L1表达或非肝转移患者中仍显示出显著疗效,进一步支持该策略的广泛应用。 随着这一机制被不断揭示与临床数据的积累,联合治疗的应用前景也更加明朗,未来有望改写部分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格局。
消化道肿瘤的全程管理需要内外科等多学科紧密协作。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特别是结直肠癌的标准实践,但在胃癌中相关高级别证据仍在积累之中。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局部晚期和晚期患者的转化治疗及围手术期管理中展现出重要潜力。
例如,在初始不可切除的胃癌患者中,传统化疗或化疗联合免疫的转化效率有限,而加入呋喹替尼等抗血管药物后,客观缓解率可提升至70%左右,显著提高了手术切除机会。某些前瞻性Ⅱ期研究甚至显示,抗血管生成+化疗+免疫的“靶化免”三联方案的转化切除率超过80%,为局部晚期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手术机会。在围手术期治疗方面,国内多个中心正在探索含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新辅助治疗策略。例如阿帕替尼联合免疫与化疗在弥漫型胃癌中实现了超过10%的病理完全缓解率。DRAGON-Ⅳ研究也提示,即使对于PD-L1低表达人群,该策略仍可带来生存获益,说明抗血管药物可能通过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克服免疫治疗耐药。从外科视角看,小分子TKI与传统贝伐珠单抗治疗不同,因其术前所需的停药时间相对更短(约1周),更便于手术安排,适合用于转化治疗。此外,在肺转移、腹膜转移尤其是黏液腺癌患者中,TKI类药物也显示出较好的疾病控制作用与口服治疗便利性,有助于实现长程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广该策略的同时也需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管理,如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皮肤反应等,通过剂量个体化与多学科协作为患者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抗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消化道肿瘤全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晚期患者的后线治疗到转化治疗和围手术期应用的拓展,其地位不断上升。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Ⅲ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最佳组合模式、用药时机与人群选择,尤其需探索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分层策略和新型联合治疗方案。同时,真实世界数据和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将有助于优化用药安全性与个体化治疗策略,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