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断方法详述

2025-09-02作者:医学论坛报邹葛资讯

本文作者:刘红利武汉协和医院

 

肠癌,作为消化系统中极具影响力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上升态势,已然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 年全球新增肠癌病例约 193 万例,死亡病例约 93 万例,其发病数和死亡数在各类癌症中分别位列第三和第二 。在我国,肠癌同样形势严峻,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前列,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健康。

肠癌的流行规律折射出疾病发生与地域、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深层关联,其流行病学特征不仅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也为临床诊断方向的明确奠定基础。而在肠癌诊断体系中,粪便潜血试验作为一种简便、无创的筛查手段,凭借其对肠道出血异常的敏感检测,成为早期发现肠癌及癌前病变的重要 “前哨”。深入梳理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详解粪便潜血试验的原理与应用,对于提升肠癌早期识别率、推动疾病规范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全球分布差异

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肠癌发病率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区是肠癌的高发区,这些地区的肠癌发病率可高达 35 - 50/10 万 。在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往往具有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饮食的特点,同时运动量相对较少,肥胖人群比例较高,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肠癌的发病风险 。例如,美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中,红肉、加工肉类以及高脂奶制品的摄入量较大,而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相对不足,这与肠癌的高发密切相关 。此外,长期的高压力生活状态、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肠癌在这些地区的发生发展 。

东欧、南欧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属于肠癌的中发区,其发病率介于高发区和低发区之间 。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处于过渡阶段,在饮食结构上,既有传统的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蔬菜的饮食模式,也受到西方高热量、高脂肪饮食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渐西化,这些地区的肠癌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例如,一些东欧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中肉类和油脂的摄入量增加,同时体力活动减少,肠癌的发病率也随之逐渐上升

非洲、亚洲和南美等地区的肠癌发病率相对较低,属于低发区 。在这些地区,居民的饮食以谷物、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肠癌的发病风险 。此外,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居民体力活动较为丰富,肥胖率相对较低,这也对肠癌的预防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这些地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在发生改变,西方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居民对红肉、加工肉类和高脂食品的摄入量逐渐增加,同时运动量减少,导致肠癌的发病率也在悄然上升 。例如,日本在战后随着饮食习惯的欧美化,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1.2 中国特有特征

在我国,肠癌的发病情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征。男性肠癌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激素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男性往往吸烟、饮酒的比例更高,且在饮食上对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量相对较多,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男性患肠癌的风险 。此外,男性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通常较大,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肠癌的发病几率

我国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中位发病年龄为 50 - 55 岁,比欧美国家提前了 12 - 18 年 。这可能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模式逐渐普及,同时运动量减少,肥胖率上升,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对年轻人群的影响更为显著 。此外,一些遗传性肠癌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也是导致发病年龄提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在我国的发病比例相对较高,这些患者往往在年轻时就发病 。

在肠癌类型分布方面,我国直肠癌比结肠癌更为多见,直肠癌占结直肠癌的 50% 以上 。而且,直肠癌中 80% 以上的肿瘤位于直肠的中下段,通过直肠指检就有可能发现 。直肠指检是一种简单、便捷且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部分患者对直肠指检的重视程度不足,或者医生的检查操作不规范,导致一些早期直肠癌患者未能及时被发现 。因此,加强对公众和医务人员关于直肠指检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检查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提高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至关重要 。

在经济发达地区,肠癌的好发部位有从直肠向结肠转移的趋势,且右半结肠癌的比例明显上升 。这可能与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西化有关,如饮食中红肉、加工肉类和高脂食品的摄入量进一步增加,同时膳食纤维的摄入相对减少 。此外,环境污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改变以及长期的精神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右半结肠癌在症状表现和诊断治疗上与左半结肠癌存在一定差异,右半结肠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治疗难度相对较大 。因此,针对经济发达地区肠癌好发部位的变化,应加强对右半结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预后

、诊断方法详述

2.1 粪便潜血试验

粪便潜血试验是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检测原理基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能够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将无色的邻联甲苯胺氧化成蓝色的邻联甲苯胺蓝,从而使粪便呈现出蓝色反应,以此判断粪便中是否存在隐匿的血液 。当肠道内发生肿瘤时,肿瘤组织表面的血管较为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血液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使得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 。然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肠癌,其他一些因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痔疮、肛裂等良性疾病,以及食用过多红肉、动物血、含铁丰富的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能导致粪便潜血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

因此,当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时,进一步检查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医生会建议患者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食物和药物,在 3 - 5 天后再次进行粪便潜血试验复查 。如果复查结果仍为阳性,通常会推荐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发现肠道内的息肉、肿瘤等病变,并可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 。此外,对于一些无法耐受结肠镜检查或存在结肠镜检查禁忌证的患者,也可考虑采用 CT 结肠成像、粪便 DNA 检测等其他检查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以确保准确诊断 。

2.2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在肠癌诊断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是目前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肠镜检查使用的是一种细长、可弯曲的纤维内镜,通过肛门插入直肠和结肠,能够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 。在检查过程中,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肠道内是否存在息肉、溃疡、肿块等异常病变,并能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同时,肠镜还配备有活检钳等工具,医生可以在直视下对可疑病变组织进行取材,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定病变性质的关键,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能够准确判断病变是否为恶性肿瘤,以及肿瘤的类型、分化程度等重要信息

肠镜检查对于早期肠癌的诊断尤为重要,许多早期肠癌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通过肠镜检查可以发现肠道黏膜的微小病变,如腺瘤性息肉等,这些病变往往是肠癌的癌前病变,及时发现并进行切除,可以有效预防肠癌的发生 。即使是已经确诊为肠癌的患者,肠镜检查也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范围和形态,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对于一些早期肠癌患者,如果肿瘤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没有淋巴结转移,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保留肠道的正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对于中晚期肠癌患者,肠镜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范围 。

2.3 CT 扫描

CT 扫描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肠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通过对腹部和盆腔进行 CT 扫描,可以获得肠道及其周围组织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检测肠道的异常变化 。当肠道发生癌变时,CT 图像上可显示出肠道壁增厚,这是由于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肠壁组织增厚 。增厚的肠壁在 CT 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增高影,与正常肠壁的密度形成对比,从而被医生识别 。此外,CT 扫描还能够清晰地显示肠道内的肿块,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信息,对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可能提示为良性肿瘤;而如果肿块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且侵犯周围组织,往往提示为恶性肿瘤 。

CT 扫描在评估肠癌的转移情况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查腹部和盆腔的淋巴结是否肿大,判断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是肠癌病情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CT 扫描还能够检测肝脏、肺部等远处器官是否存在转移灶 。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肺部,一旦发现远处转移,意味着病情已进入晚期,治疗难度和预后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通过 CT 扫描发现肝脏有低密度影,且增强扫描后呈现出典型的转移瘤强化特征,就高度提示肠癌肝脏转移 。然而,CT 扫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早期肠癌,尤其是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微小病变,CT 扫描可能难以发现 。此外,CT 扫描只能提供影像学上的信息,不能直接确定病变的性质,最终确诊仍需要依靠病理检查 。

2.4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在肠癌确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无论是通过肠镜活检获取的组织样本,还是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都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 。病理检查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来判断病变是否为恶性肿瘤 。在显微镜下,肠癌组织的细胞形态通常表现为异形性,细胞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的组织结构 。病理医生会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肿瘤的生长方式、浸润深度等因素,对肿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

病理检查不仅能够确定是否为肠癌,还可以明确肠癌的病理类型 。肠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约占 90% 以上,此外还包括黏液腺癌、未分化癌、腺鳞癌等 。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例如,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而腺癌的预后则相对较好 。因此,明确病理类型对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病理检查还能够确定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的相似程度,分化程度越高,肿瘤细胞越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越低;反之,分化程度越低,肿瘤细胞的异形性越明显,恶性程度越高 。低分化的肠癌往往生长迅速,容易发生转移,治疗难度较大 。病理检查还会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肿瘤的浸润深度是判断肿瘤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浸润深度越深,肿瘤的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淋巴结转移情况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果存在淋巴结转移,通常需要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总之,病理检查为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最为准确和关键的信息 。

综上,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清晰呈现了疾病的分布差异与影响因素,为精准锁定高危人群、优化防控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参考;粪便潜血试验则以其便捷、经济的优势,在肠癌早期筛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打通肠癌早诊 “第一道关卡” 的关键手段。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为诊断筛查指明方向,后者为早期发现提供可行路径。未来,结合流行病学数据进一步扩大粪便潜血试验的筛查覆盖面,将有效提升肠癌早诊率,为降低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有力支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