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卢洁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首发人工智能在头颈CTA血管重建的应用价值

2020-09-30作者:静资讯
冠心病

(通讯员 王蕾)9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卢洁教授团队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在线发表题为《Rapid vessel segme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head and neck CTA using 3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利用3D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开发一个可实现头颈CTA血管分割的后处理系统,自动完成头颈CTA血管重建,通过人工智能(AI)自动去骨,在提高精准度的同时,避免二次扫描,降低患者辐射剂量。论文第一作者为傅璠博士、通讯作者为卢洁教授。

1.png

目前,临床完成头颈CTA的图像后处理主要依赖于技师手动勾画重建,平均一个病人的后处理时间约20-30分钟。随着头颈CTA检查数量的不断增多,后处理重建技师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同时,由于头颈血管走形迂曲且与颅骨关系密切,对人工智能的算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利用基于生理解剖结构分区的3D神经卷积网络,分别对主动脉弓、颈动脉及颅内动脉进行精准分割提取,结合连通性生长预测网络(CGPM),完成头颈CTA血管重建。

2.png

图1:CerebralDoc系统的骨分割和血管分割流程图。a: 3D ResU-Net结构单元实现头颈CTA中骨和血管的自动分割;b: 全系统流程图,ResU-Net 1和ResU-Net 2用于实现骨分割,ResU-Net 3 实现血管分割,最后CGPM生长网络用于血管断裂处的连接,完成图像后处理。

本研究纳入多中心共18766例行头颈CTA检查的患者(9370例男性和9396例女性,平均年龄63.2岁)进行模型构建,算法评价指标戴斯相关系数、血管加权分数和召回率均达到90%以上。之后前瞻性纳入 152例CTA图像进行AI重建与技师手动重建的比较,AI重建的合格率为92.1%,且与手动重建相比,AI重建VR图像的血管边界更光滑、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图像的去骨效果更佳。本文同时总结分析了2019年7月-11月该系统在宣武医院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将图像的平均后处理时间由14.22±3.64 min 减至 4.94±0.36min,技师点击次数由115.87±25.9下减至4下。

3.png

图2:AI重建和手动重建图像质量的比较。第一列可见AI 重建图像血管管壁更加光滑,分支显示更远;第二列可见手动去骨受扫描的影响较大,g图可见血管周围大量骨残留影响其观察,对同一病例AI通过增强扫描完成去骨,去骨效果良好,同时避免进行二次扫描。

本研究报道的人工智能头颈CTA后处理重建是目前国内首个针对头颈血管分割提取的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不仅体现了卷积神经网络在医学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优势,而且反映了人工智能后处理重建系统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未来人工智能有望继续为推进疾病精准诊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做出更大贡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