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会年会(ECCMID)是临床微生物学、感染性疾病和感染控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会议之一。日前,第33届ECCMID于2023年4月15日至18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ECCMID 2023中,各国专家学者针对长新冠、特殊人群的治疗、新冠防控与管理等热点话题分享学术新知,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在此背景下,本刊整理大会学术内容精粹,并诚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黄英姿教授以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杨文杰教授进行专访,解读大会精彩内容,把脉前沿进展。以下为整理会议及访谈精粹,诚邀各位读者共赏。
长新冠:早期治疗避免进展为重症、疫苗预防及再感染防控为长新冠有效预防策略
随着新冠感染成为持续性的全球健康问题,“长新冠”逐渐引起临床与大众的关注。长新冠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状况,不仅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同样也对公共卫生与社会生产力带来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长新冠的定义为:在新冠感染后3个月仍存在症状,至少持续2个月,且无法用其他诊断来解释。
疲劳、咳嗽、头痛、呼吸困难、肌痛、睡眠障碍等是长新冠的常见症状。多项研究对长新冠的症状与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巴西圣保罗大学Ana Paula Barboza教授分享的一项巴西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长新冠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再次感染、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合并症等,而疫苗接种可提供一定保护作用。
Ana Paula Barboza教授
鉴于此,早期治疗避免进展成为重症、疫苗接种与预防以及再感染的防控可能为长新冠的有效预防策略。
特殊人群:联合治疗安全有效,为免疫抑制人群提供更多治疗策略
免疫缺陷患者或免疫抑制人群新冠感染后住院率、重症率和死亡率更高。尽管经历流行毒株的变异,免疫抑制人群仍面临着较高的感染与重症风险。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Deepail Kumar教授在会中对免疫抑制人群的疾病现状以及治疗方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多项研究表明,免疫抑制人群的早期治疗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抗病毒药物,如Paxlovid、Remdesivir和Molnupiravir的早期使用可减少免疫抑制人群新冠感染相关的住院与死亡风险。疫苗接种(≥3剂)可能保护免疫抑制人群避免新冠感染,还可能降低病毒免疫逃逸及演化风险。
Deepail Kumar教授
随着抗病毒药物、单克隆抗体等在临床应用的普及,更多研究探索了联合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意大利国家传染病研究所Alessandra D'abramo教授分享了一项免疫抑制患者新冠感染后接受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抗病毒药物+单克隆抗体或双抗病毒药物)疗效与安全性获得了验证,且可能是减少病毒脱落的有效策略。
Alessandra D'abramo教授
防治关口前移,早期应用Paxlovid抗病毒治疗可使获益最大化
随着新冠疫苗和治疗的发展,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对于有效预防病毒传播至关重要。其中,导致新冠感染进展为重症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50岁)、免疫功能低下或使用免疫抑制剂、基础健康状况、种族或少数民族和妊娠。
来自西班牙的Roger Paredes教授分享了新冠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新冠患者暴露于病毒后2-14天可能出现症状,高危患者可以迅速发展为重症。相关抗病毒治疗预测模型表明,早期抗病毒治疗可获得更好预后。
进展为重型风险升高的轻至中度成人患者适用Paxlovid治疗。Paxlovid推荐剂量为300 mg 奈玛特韦片和100 mg利托那韦,每12小时口服一次,共5天;同时,Paxlovid应在诊断为新冠感染后并在症状出现后5天内尽快给药。
Roger Paredes教授
疫苗接种是新冠感染的一级预防策略。多项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接种疫苗的重症高风险新冠感染患者中,使用Paxlovid可显著降低住院或死亡风险;在高血清阳性率和广泛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Paxlovid仍可有效预防新冠感染相关的住院或死亡。此外,研究提示早期用Paxlovid治疗(症状出现后≤5天)可使临床获益最大化。
多重PCR检测高效鉴别病原体,指导临床精准用药
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以及腺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可能在疫情期间继续传播并引起合并感染。一项Meta分析共纳入10484例患者,4.32%(95% CI: 2.78 - 6.15)患者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其他近期研究同样表明呼吸道病毒与新冠合并感染率较高。一项研究纳入6965名新冠感染患者,583例(8.4%)合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其中以流感病毒最为常见。
意大利圣心大学Giulia De Angelis教授指出,及时的病原体检测以及针对性治疗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快速多重PCR检测可准确、高效地鉴别感染病原体,缩短结果报告时间,指导精准用药,改善患者临床管理。同时也有专家指出,在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快速抗原检测可有效且及时识别新冠感染,但其诊断金标准始终为PCR检测。在当前新冠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共存的背景下,推行多重PCR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除专题会外,ECCMID 2023中诸多口头汇报和壁报环节都对新冠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与管理进行了翔实分享与热烈探讨。为进一步传递前言新知,本刊特别邀请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黄英姿教授以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杨文杰教授进行专访,为广大读者分享现场最新研究资讯和火热学术氛围。
黄英姿 教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回顾ECCMID 2023中COVID-19相关专题可以发现,至2022年底,全球范围内流行毒株以Omicron为主,其广泛传播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目前,新冠防治仍是值得关注的临床问题。疫苗接种,尤其是加强疫苗,是预防新冠的有效策略,尤其建议易感人群(如老年、免疫低下人群)进行接种。对于轻/中度COVID-19患者,早期诊治、关口前移是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早期俯卧位、早期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等,可有效降低新冠感染的重症和死亡率,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中提到,近3年来,新冠流行对微生物、微生态以及耐药菌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新冠感染的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严重抑制、病情进展导致呼吸及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病程延长、以及广谱抗生素与激素的使用均可能是导致新冠感染患者在病程中后期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在我国近期新冠流行期间,同样观察到新冠感染重症患者侵袭性曲霉菌及其他耐药菌感染率的上升。由此可见,新冠感染重症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率的增加应引起足够的临床重视。
杨文杰教授:Paxlovid循证学依据充足,早期使用可有效降低重症高风险人群的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风险
杨文杰 教授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感染科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吉林工作组成员
国家卫健委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当前,随着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防控工作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新冠抗病毒药物在大量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验证下,也获得了一定的循证学依据。
Paxlovid是国内首款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其Ⅲ期临床EPIC-HR研究显示,在发病3天内用药,可较安慰剂显著降低重症高风险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达89%。同时,中国和以色列RWE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Paxlovid显著降低中国人群新冠死亡风险达66%,降低以色列人群新冠重症风险和死亡风险达46%,且对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在降低新冠感染重症风险和死亡率方面效果同样显著。
在ECCMID大会中同样公布了许多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为Paxlovid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循证学依据。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57例患者,56.8%患者接受Molnupiravir治疗,43.2%患者接受Paxlovid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接受Molnupiravir与Paxlovid的住院率分别为2.1%和0.9%,接受Molnupiravir治疗的患者1例发生死亡。接受Paxlovid治疗患者的中位转阴时间更短(8天 vs 10天,P<0.01)。
由此可见,在国内现有口服抗新冠病毒治疗药物中,Paxlovid 是WHO唯一强烈推荐的,唯一有大量且一致的国内外循证证实对无论是否接种过疫苗、首次或重复感染的重症高风险患者都能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的口服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
结语
我国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基础疾病负担重,进展为重症新冠高风险人群数量庞大;然而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ICU医疗资源宝贵等问题影响着新冠重症患者的诊治,可见,疫情防控仍面临着挑战。新冠重点人群诊治“关口前移”可有效预防和减少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发生。早期应用有改善预后证据的新冠治疗药物能够减少重症和死亡绝对人数,节约医疗资源,缓解治疗压力,从而确保疫情防控平稳有序。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