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肾脏病理 | IgA血管炎合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2023-06-01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作者:东部战区总医院 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全军肾脏病研究所 梁丹丹 焦晨峰 程震 曾彩虹

摘要


患者,48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少量蛋白尿及镜下血尿,病初曾伴双下肢出血性皮疹及一过性急性肾损伤,目前肾功能正常。患者否认肾脏病家族史。肾活检病理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伴系膜区IgA沉积,同时灶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增大。基因测序结果示FAN1基因纯合错义突变(c.2810G>T, p.G937V)。最终诊断为IgA血管炎合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关键词


IgA血管炎 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肾活检


病例摘要


病史 患者男性,48岁,因“皮疹伴尿检异常1年余”于2019年5月10日入院。


2018年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出血性皮疹,无瘙痒疼痛,压之不褪色,至当地医院住院,查血肌酐159μmol/L、尿蛋白2+,尿隐血+-,尿RBC 50.3/μl,予氢化可的松50mg×5天、补钙、护胃、保肾等治疗,皮疹1周内消退,复查血肌酐90.4μmol/L。2018年11月出现双下肢浮肿,至我科门诊查尿蛋白0.78g/24h,尿RBC 32/μl,肝肾功能正常,无贫血,予以来氟米特20mg/d、新保肾片、益肾丸治疗。2019年2月复查尿检无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收住入院。病程中,无关节疼痛、腹痛、不规律发热,无肉眼血尿、夜尿增多,无眼干、口干、脱发、口腔溃疡,无咳嗽、咳痰、腹泻、便秘、腹胀、腹痛、黑便。患者目前精神尚可,体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


既往史:2011年“背部平滑肌瘤”行手术切除,幼时曾有浮肿病史,具体不详。


个人史:吸烟史10余年,半包/天,现戒烟1年半,无饮酒史。无中毒史。患者17岁至38岁从事汽车维修电焊喷漆工作,38岁至今为货车驾驶员。


婚育史及家族史:外婆、母亲有支气管炎,已去世,父亲、妹妹、1子1女均体健,否认肾脏疾病家族史,父母为非近亲结婚。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0/80mmHg,BMI 26.6kg/m2。神清、精神好,营养一般,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下肢无浮肿。

实验室检查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量 0.76g/24h,尿沉渣红细胞 21.1/μl、非均一型小红细胞,尿白细胞6.4/ul,尿糖阴性,尿NAG酶 11.2U/g·Cr,RBP 1.03mg/L ,尿C3 和α2m正常,禁饮13h尿渗量779mOsm/kg·H2O。

血常规:WBC7.07×109/L,Hb 140g/L,PLT 272×109/L。


血生化:白蛋白42.10g/L,球蛋白23.1g/L,尿素氮16.70mg/dl,肌酐1.06mg/dl,尿酸221μmol/L,谷丙转氨酶25U/L,谷草转氨酶26U/L,乳酸脱氢酶213U/L,γ-谷酰转肽酶40U/L,碱性磷酸酶101U/L,总胆固醇5.23mmol/L,甘油三酯1.50mmol/L,总二氧化碳22.5mmol/L,钙2.25mmol/L,磷0.67mmol/L,氯104.7mmol/L,钠140.0mmol/L,钾3.70mmol/L,空腹血糖5.12mmol/L。


其他血液学检查:ANA、抗dsDNA阴性,补体C3 0.993g/L,C4 0.336g/L,IgG 8.42g/L,IgA 3.91g/L,IgM 0.724g/L,IgE 120.0IU/ml,RF、ASO均正常。血κ游离轻链14.7mg/L,λ游离轻链22.9mg /L,κ/λ0.64,血免疫固定电泳未见单克隆条带,ANCA阴性。传染病四项均阴性。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1.72mIU/L、游离甲状腺素8.00p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4.70pmol/L、甲状腺素98.43nmol/L、三碘甲腺原氨酸1.76nmol/L。血CMV-DNA<1×103copies/ml。


其它:双肾B超(LK/RK):100mm×48mm×50mm/101mm×42mm×50mm,双肾皮质回声正常,双肾结晶。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轻度扩张;左肺下叶结节,考虑纤维硬结可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肾活检病理(2019年5月13日)


光镜 皮质、皮髓质肾组织各1条。24个肾小球中1个球性废弃,1个节段硬化。余肾小球正切体积增大,系膜区轻度增宽,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毛细血管袢开放好,数个球袢略皱缩,囊壁节段增厚分层。PASM-Masson:肾小球系膜区偶见嗜复红物沉积。肾小管间质轻度慢性病变,灶性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多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明显增大,间质纤维化+,少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小动脉透明变性。


免疫荧光 肾小球4个,冰冻切片荧光染色IgA+++、IgM+、C3++,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IgG、C1q阴性。冰冻切片荧光染色κ轻链trace、λ轻链+,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


电镜 电镜下观察1个肾小球。肾小球系膜区增宽,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系膜区较多高密度的电子致密物分布。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开放好,基底膜厚约250-550nm。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膜上皮侧、内皮下均未见电子致密物分布。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节段融合(10%~20%)。小灶性肾小管萎缩、基膜增厚,间质小灶性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未见明显增大。取石蜡组织重新固定染色行电镜检查,见多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明显增大。


其他染色 肾组织SV40染色阴性。


肾活检病理诊断:IgA血管炎(既往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合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基因测序检查


从患者获取外周血白细胞,采用Illumina HiSeq-2500系统 (GenBank参考转录本: NM_014967;exon13)行NGS基因测序,其他家系成员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患者为FAN1基因错义突变(c.2810G>T, p.G937V)的纯合子,即编码区第2810号甘氨酸由鸟嘌呤变异为胸腺嘧啶,导致第937号氨基酸由甘氨酸变异为缬氨酸。该突变未在HGMD数据库找到相应报道,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初步判定为临床意义未明。但多种生物信息学蛋白功能预测软件SIFT、PolyPhen_2、MutationTaster、GERP++、REVEL均预测该基因突变为有害突变,结合典型肾活检改变,考虑为FAN1基因突变导致的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患者父亲、儿子、女儿均为杂合子,母亲未行检查。


最后诊断IgA血管炎合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CKD 2期


讨论


患者青年男性,以双下肢出血性皮疹伴尿检异常起病,慢性病程,肾脏方面检查示少量蛋白尿、镜下血尿,不伴低白蛋白血症,病初曾出现一过性急性肾损伤,目前肾功能正常,血压正常,ANCA阴性,自身抗体及补体正常,肾外无关节疼痛、腹痛等表现。肾脏病理检查免疫荧光示肾小球以IgA沉积为主,分布于系膜区;光镜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伴节段硬化;电镜见肾小球系膜区电子致密物分布,综合以上,考虑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现称为IgA血管炎。此外,病理医师在阅片的过程中同时发现多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明显增大,未见核内包涵体、核有丝分裂像及多核巨细胞形成,周围间质少量单个核细胞灶性浸润,而IgA血管炎并不会导致这些病理改变,进一步对患者行基因测序检查发现FAN1基因纯合错义突变,进而诊断合并FAN1基因突变导致的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能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增大的原因很多,其可发生于肾小管急性损伤后再生、老龄化以及一些病理情况下,因此临床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1)重金属中毒,包括锂、铅、汞;2)霉菌毒素肾毒性,尤其是赭曲毒素A;3)药物肾损害,包括免疫抑制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比如异环磷酰胺、白消安、阿德福韦酯、顺铂;4)病毒感染相关肾病,比如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多瘤病毒、腺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5)遗传性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该例患者因既往有汽油和油漆接触史,重金属方面的检查示血铅和尿铅为阴性;患者病史中无免疫抑制药物或其他特殊药物使用史;病毒方面的筛查包括血CMV-DNA、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均阴性,肾组织SV40染色阴性,肾组织病理检查亦未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结合基因检测结果,最终确定为FAN1基因突变相关的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


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最早由Mihatsch等于1979年命名,文中报道3例患者,其中2例为兄弟。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该病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且存在家族聚集性,提示为遗传性疾病的可能。2012年最终确定FAN1基因为该病的致病基因FAN1基因编码范可尼贫血相关核酸酶1,由FANCI-FANCD2复合体招募到DNA链间交联损伤部位,是DNA链间交联损伤修复途径中的重要因子。不同于其他范可尼贫血相关核酸酶的基因,FAN1基因突变并不会导致范可尼贫血,可能是由于FAN1基因主要表达在肾脏、肝脏以及神经元组织。FAN1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可导致系统性巨核细胞性病变,累及肾脏即表现为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查阅英文文献,目前该疾病仅报道40余例,而有基因检测结果的仅10余例,尚需更多的病例来总结FAN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联系。FAN1基因突变是否能促进肿瘤的发生尚不明确,既往报道的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中有2例出现了早发的肿瘤。文献报道FAN1基因单个等位基因的突变可导致遗传性结直肠癌,但这一观点目前遭到质疑


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虽可累及全身多器官,但只有肾脏病变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结局且发病隐匿,因此在临床是一个被低估的疾病。肾脏受累表现为无或少量蛋白尿,早期不伴高血压,肾功能呈缓慢进展。此外,超过75%的患者有尿糖阳性,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有尿沉渣检查异常,主要表现为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尿液中也发现核巨大的细胞甚至多核细胞。肾外表现通常缺失或表现很轻,包括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以及肝功能检测异常,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升高等。肾脏病理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同时该病最特征性的改变为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巨大,可达正常细胞核的2~5倍大小,细胞核深染、外形轮廓不规则,常呈灶性分布,可累及整个肾单位的所有肾小管。少数情况下在肾小球及间质血管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亦见核巨大的细胞。其他脏器亦可见巨大细胞核,包括肝脏、肺、脑、皮肤以及消化道等。这些核异常增大的细胞为非整倍体,不会进入有丝分裂阶段,因此Ki-67和PCNA染色通常为阴性。该病预后欠佳,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中位年龄是33岁(25~55岁),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有效治疗方法。这些患者是否合适的肾移植受者亦不明确。文献报道2例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姐弟患者均在50岁前进入终末期肾衰竭,后接受肾移植治疗,但其中1例于术后18个月罹患小细胞肺癌,另1例术后18个月起逐渐出现30余处独立的皮肤癌病变及前列腺癌


本例患者经肾活检及基因诊断明确为IgA血管炎合并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虽无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史、但肺部CT见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轻度扩张,肝功能检测暂正常,因无紫癜皮疹再次发作,肾脏病理亦未见肾小球新月体、袢坏死等活动性病变,仅在门诊予雷公藤多苷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口服药物治疗,近期复查尿蛋白定量0.59g/24h,血清肌酐1.16mg/dl。


小结: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IgA血管炎合并FAN1基因突变相关的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巨核细胞性间质性肾炎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肾功能不全,可伴少量蛋白尿,需与多种能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增大的病因进行鉴别,而基因诊断是金标准。


image.png

image.png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A.光镜下肾小球节段系膜区轻度增宽,系膜细胞及基质略增多,见一处节段硬化,毛细血管袢开放好(PAS400×);B.免疫荧光染色示IgA++,弥漫分布,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IF400×); C.光镜下多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核明显增大,细胞核深染、外形不规则(↓)(HE400×);D.石蜡组织行电镜检查示1个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明显增大(最长径8.7μm)(↓),其旁边为正常大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最长径13.7μm)(EM)。


image.png

2  FAN1基因检测结果:患者是FAN1基因错义突变(c.2810GT, p.G937V)纯合子,患者父亲、儿子、女儿为携带该错义突变的杂合子,患者母亲未行检查。


来源:东部战区总医院供稿,摘自《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