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0 CGOG】ASCO胃癌速递专场报道

2020-06-05作者:壹生妇产学院资讯
消化系统肿瘤

迎着六月的骄阳,为期10天的第10届CGOG年会以线上会议的全新形式隆重开幕。“创新、合作、引领”,已经走过10年时光的CGOG,愈发的成为国内消化道肿瘤领域最不少缺少的盛会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605160527.jpg

第一场的会议以“2020 ASCO胃癌速递”为主题,17,000余人次观看直播,与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一道,参与会议。

胃癌围手术期最新进展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邓婷教授,首先带来了今年ASCO会议中胃癌围手术期的最新进展。在本年度ASCO会议中,多项研究尝试了在围手术期使用化疗与靶向治疗相联合的方案。

在PETRARCA研究中,围手术期使用抗Her-2治疗联合FLOT方案化疗,提升了手术的pCR率与淋巴结阴性率,但未能提升R0切除率。而RAMSES/FLOT7研究中,在围手术期尝试将FLOT方案与雷莫芦单抗联合,显著提升了R0切除率(从83%到97%),在印戒细胞癌患者中尤其明显,但该方案未能提高病理缓解率。围手术期靶向治疗的应用仍有待更强的循证医学证据

同时,有多项研究聚焦了免疫治疗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其安全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是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除此之外,PRODIGY研究对于CT分期的准确度进行了探索,发现病理学分期与影像学分期一致性仅45%;仍有多项研究对比了不同的化疗方案在围手术期的优劣。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王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袁响林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玉晶教授就不同人群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胃癌靶向药物相关研究

在第二部分,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于珊教授对于本年度ASCO会议中胃癌靶向药物相关研究进行了分享。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DESTINY-Gastric01研究,抗体偶联药物DS-8201对于标准化疗方案(紫杉醇或伊立替康),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ORR(42.9% vs 12.5%)和OS(12.5个月 vs 8.5个月)。让人十分期待DS-8201的后续研究结果。

我国国产药物成果也十分令人瞩目,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团队领衔的抗体偶联药物RC48-ADC II期单臂研究中,RC48-ADC单药在二线或以上HER2过表达的胃癌患者中ORR达到23.6%,中位PFS与OS分别为4.1个月和7.5个月,由于该研究纳入了HER2低表达(IHC2+/FISH-)患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国产药物RC48-ADC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惊喜。

BVAC-B是一种转染重组HER2/nue基因的疫苗,在HER2阳性的进展期胃癌中,安全性良好,但未能观察到临床有效性。此外,新型靶向药物AZD6738以及PI3KCA抑制剂在本次会议中也纷纷亮相,期待未来能够为胃癌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在另一些研究中,RAMIRIS研究证实了FOLFIRI+雷莫芦单抗在胃癌二线治疗中的可行性。紫杉醇腹腔灌注联合SP方案用于胃癌腹膜转移的II期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1年OS),在腹膜转移患者中,腹腔灌注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值得期待;FOFIRINOX方案用于胃食管腺癌的一线治疗被证明高效且毒性可以耐受,为胃癌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提升了伊立替康在胃癌治疗中的地位。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顾艳宏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聂勇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的赵林教授就胃癌治疗中新的靶向药物,尤其是ADC类药物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免疫治疗进展

在第三部分中,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彭智教授,从“新分析、新数据、新期待”三个方面对ASCO会议上免疫治疗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在本次会议中,KEYNOTE-061、062研究均公布了最新的亚组分析和分子标志物分析结果,在胃癌患者中,更高的PD-L1 CPS评分可能与更长的OS、更高的ORR和DOR相关;更好的体力状态(ECOG PS评分)可能与更高的OS相关

在KN061研究中,研究者分别使用了WES、F1CDx测序,对于TMB cut-off值进行了定义(分别为175、10),约17%-18%的患者可定义为TMB-high,TMB水平越高的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更好,TMB与PD-L1的表达没有相关性。KN062研究中,对于亚洲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发现亚洲亚组患者疗效更好,PD-L1阳性者更显著。

“新数据”部分,多项研究聚焦了HER2阳性患者中一线联合应用免疫治疗、抗HER2治疗及化疗,PANTHERA研究中ORR高达76.7%,OS为19.3个月,让人们对于免疫联合治疗在胃癌中的应用多了一份期待,希望后续KEYNTOTE-811等研究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在其他研究则评估了胃癌二线治疗中PD-1单抗联合伊立替康、R0切除术后使用Durvalumab的应用前景。另一些研究则提示了PD-L1、TMB的时空异质性、肠道菌群及ctDNA等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除此之外,ZW25、AMG199、MUC17等新型免疫治疗也公布初步的试验结果。彭智教授强调了当下胃癌领域中,免疫治疗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使得筛选获益患者的重要性更为凸显。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的邱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邱萌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张小田教授就胃癌免疫治疗人群筛选、精准治疗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大会的最后,会议主席沈琳教授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总结:在胃癌领域,化疗仍是基础HER2阳性胃癌领域迎来了又一个研究高峰,多项研究为这一类型的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值得期待,免疫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如何更精准的筛选潜在获益患者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image.png

(供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程思远)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