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两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估计,我国成人每4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1],大量人群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CCMR-3B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60%合并高血压[2]。
最近三次全国范围内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增多
过去十几年中,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陆续开展。2007~2008年,杨文英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省市进行调查,其结果于2010年3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3]。2010年,宁光院士带领团队与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糖尿病专题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4]。研究同时显示,国人糖尿病前期率为50.1%。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对298个监测点的17.9万人调查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5]。由此先后开展的3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当前,针对糖尿病高发病率的控制已经迫在眉睫。一个国家糖尿病的控制水平主要体现在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个方面。多年来,慢性病的防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国糖尿病的“三率”控制亦得到了有效改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因为有庞大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依然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糖尿病并发症——现代人群的“明面杀手”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如发生这些情况,患者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慢性并发症相对于急性并发症更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其进展时间在5~20年不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本身并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糖尿病却可以加速大血管并发症进程与严重程度。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特异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全身脏器或多或少会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累。因此,积极控制血糖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餐后2小时血糖,可有效预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6]。我国4C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是研究血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等。研究入选近20万人,结果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于预测糖尿病和上述疾病的效果更好[7]。2016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6]指出,PPG增高是导致HbA1c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相关。因此,控制PPG是促进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探寻PPG管理的药物合理选择
控制PPG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饮食的质和量均影响PPG,餐后运动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PPG。目前,各种降糖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FPG和PPG,以降低PPG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和DDP-4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低血糖发生率低,且对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安全性,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其中,伏格列波糖是新一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抑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为主。伏格列波糖在胃肠道内几乎不被吸收入血,不经肝肾代谢,主要以原型经肠道排泄,服药后的胃肠道反应(腹胀、排气增多)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PPG药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