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武晓泓教授:餐后高血糖具有预测预后价值,应积极干预

2020-02-20作者:王国平主编账号经验
慢病管理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两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估计,我国成人每4人中就有一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1.6%[1],大量人群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CCMR-3B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60%合并高血压[2]

最近三次全国范围内流调数据显示: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人群增多

过去十几年中,全国范围内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陆续开展。2007~2008年,杨文英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省市进行调查,其结果于2010年3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3]。2010年,宁光院士带领团队与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的“中国慢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糖尿病专题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4]。研究同时显示,国人糖尿病前期率为50.1%。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对298个监测点的17.9万人调查发现,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5]。由此先后开展的3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当前,针对糖尿病高发病率的控制已经迫在眉睫。一个国家糖尿病的控制水平主要体现在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三个方面。多年来,慢性病的防治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我国糖尿病的“三率”控制亦得到了有效改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因为有庞大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依然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

糖尿病并发症——现代人群的“明面杀手”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包括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常见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如发生这些情况,患者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慢性并发症相对于急性并发症更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忽视,其进展时间在5~20年不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涉及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本身并不是糖尿病所特有的,但糖尿病却可以加速大血管并发症进程与严重程度。微血管病变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特异的并发症。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全身脏器或多或少会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受累。因此,积极控制血糖将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餐后2小时血糖,可有效预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风险

中国2型糖尿病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6]。我国4C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是研究血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全因死亡率等。研究入选近20万人,结果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比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于预测糖尿病和上述疾病的效果更好[7]。2016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6]指出,PPG增高是导致HbA1c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相关。因此,控制PPG是促进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探寻PPG管理的药物合理选择

控制PPG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饮食的质和量均影响PPG,餐后运动也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PPG。目前,各种降糖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FPG和PPG,以降低PPG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和DDP-4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在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低血糖发生率低,且对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安全性,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其中,伏格列波糖是新一代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抑制麦芽糖酶和蔗糖酶为主。伏格列波糖在胃肠道内几乎不被吸收入血,不经肝肾代谢,主要以原型经肠道排泄,服药后的胃肠道反应(腹胀、排气增多)较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PPG药物。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