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黄峻
刘力生教授主编的《高血压——理论与临床》于今年5月出版发行,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震撼了中国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领域。
我并非高血压专家,但我从事的心力衰竭(心衰)工作与高血压相关。20世纪8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我认识了刘力生教授,自此加入了中国高血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及其高血压防治工作,并曾担任联盟副主席,因而有机会参与该书的编写、审稿等工作。
几十年中,与刘力生教授为代表的高血压及相关领域资深的、中青年的同事们一起工作,深感愉快和满足。我愿意谈谈《高血压——理论与临床》及其主编刘力生教授,系出于追随她多年的崇敬和对她决策的尊重。作为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在这本巨著出版之际,又是中国高血压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来谈谈所见所闻和所思。或许有益,也算是我一个耄耋老人追忆这段逝去的时光——中国高血压事业从起步走向高光的悠悠往事。
黄峻 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刘力生教授主编的《高血压——理论与临床》出版是一个当之无愧的高光时刻。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现症高血压患者达3.3亿,为全球最大的高血压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国家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前期在急性传染病和地方病,而后转向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包括高血压。在现代,高血压已转变为起病可预防、发病可治疗、进展可延缓的一种慢性病。高血压患者期望维持良好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状态,和普通人群一样长期地生存,已不再是梦想。如何正确和客观地分析高血压领域新成果、新理念和策略,以及前所未有的防治新格局;让临床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水平,让全社会了解防治的现状,让年轻人知晓这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成为一个关键任务。《高血压——理论与临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是该领域学术上的又一鸿篇巨制。从20世纪80年代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直至近期的慢病防治和“三高共管”,高血压均成为“主角”。几十年的奋斗努力,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已有显著上升,夯实了工作的基础。中国的高血压研究已经十分接近国际前沿,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念,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防治策略,并搭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体系,和欧美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在这过程中,刘力生教授主编的《临床高血压病》(1990年)和《高血压》(2001年)均是划时代的佳作。而新作《高血压——理论与临床》更是集大成者,是从千百万例诊疗中淬炼而产生的“真经”,甚至不是悟空能从西天求取得来的。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的内容覆盖了高血压及相关的各个领域。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分为7篇共65章,约250万字。这是现代高血压基础研究的积累,新的药物研发和应用,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提供的大量证据,以及由此产生的高血压防治的新理念包括预防和治疗新策略的集大成者,兼具学术性和科学性。这一杰作是中国学者卓越才华结出的璀璨硕果,其出版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高血压事业的发展。
该书的跨学科性质是一大亮点。心血管事件链概念一直是心血管防治的基本理念,从以高血压居首的各种(代谢性)危险因素起始,可持续地进展至心血管病(例如冠心病),产生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房颤等,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直至终末期心力衰竭和死亡。在这一过程中其他重要脏器(如肾脏)及全身均可累及,并对心血管病产生极大的影响。心血管事件链的过程及其他脏器的病变中,涉及高血压和其他各种危险因素的不良作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涉及氧化应激、炎症纤维化、内皮功能障碍等,这些病理生理学改变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和驱动心血管事件链的进展,形成恶性循环。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组织心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专家提出的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心肾代谢综合征,CKM),亦是此种理念的新版本(2023年)。显然,高血压的防治不可能“独善其身”。刘力生教授敏感地抓住了这个关键,很早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跨学科合作的理念,使中国的高血压防治工作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宽度、深度和高度。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充分体现了高血压全程管理的前瞻性。全书篇幅中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论述,占据1/3以上;深刻阐述了很多疾病与高血压的关系,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脑血管病、高尿酸、肿瘤等,从发病机制和现代诊治理念的交集进行深入的探讨;将心理应激、人格特征、心理行为治疗等综合提升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与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探讨了血管的发育、结构、各种离子通道、炎症免疫、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与高血压的关系;从基因组学(包括单基因与多基因遗传性高血压)及相关基因的风险评估角度,深入揭示了其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深刻关联。此外,对高血压患者的膳食营养、心理、生活方式、运动和康复,尤其中医药的治疗和保健、调理等方面均作了深入探讨和介绍。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页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的组织和编辑堪称典范。本书内容丰富,除高血压及相关学科外,还涉及这些学科的分支学科和亚专科。有的概念和观点存在争议,甚至一些名称都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还因历史沿革,同样的概念和名称存在着不一样的表述,学术文献中并未统一。这在学术上是一种常态,但对于主编和责任编辑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刘力生教授为本书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责自负;允许有个人的学术观点和意见,不强求统一口径。从而把握了学术上的包容和严谨,实现宽严结合。她还确定了一个编撰的原则,即一定要“有所创新”。这些原则呈现为严格和规范的组稿和审稿,表露为责任编辑一丝不苟的实施过程,反映为核心专家和作者群的群策群力、精诚合作。
本书在编写的时候,首先经讨论形成了一个框架,再做细致的分工和选题,落实适合的撰写者。随后又依据初稿的内容及其侧重点,再次构建全书的框架、分类和目录,使结构更加清晰,布局更合理,内容更全面,每篇文章均放在最适合的位置。每篇文章由两三位专家初审,提出意见,反馈给作者修改。每个篇章均由联盟的资深专家把关,作统稿和进一步审读修改。最后由编委会核心专家审阅定稿。有争议的问题,由审稿专家反馈给责任编辑,再提交刘力生教授,或再审,或修改,或再议,或遵作者原意。刘力生教授主导了全过程,有最终决定权,的确做到了恪尽其职守,大事必躬亲。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的出版标志着中国高血压学者团队内部成功完成新老更替。本书凝聚了212位作者的辛劳,在其背后还有更多人的参与,实为中国高血压学者集体睿智的结晶。这些作者大部分都是中国高血压事业的中坚力量,长长的名单中,青年和中年占了大多数,年轻人已站在队伍的前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年长的学者们欣慰地看到,赋予他们的历史任务已完成,属于他们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在是年轻人的时代。本书及近几年高血压事业的蓬勃发展已经清楚地表明,交接在顺利进行,年轻人已经在承担他们的责任,履行其使命,而且做得很好,相信他们未来必定会做得更好。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出版彰显了刘力生教授的学术地位、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和社会影响。尤其她在国际高血压领域中的地位,无人企及。
她是国际高血压的学术泰斗。
刘力生教授
(图片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
她的国际声誉主要来自其主持和完成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她率先(1986年)在中国开展RCT研究: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随机临床试验——中国心脏研究Ⅰ(CCS-1)曾是中国样本量最大的此类研究,其结果在国际上广受重视,迄今仍被许多文献著作引用,作为证据被许多指南或专家共识采用,成为RCT研究的经典和范例。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Syst-China)研究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开了先河,对此类患者治疗策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曾多年在我国医学类文章被国外引用次数排名中位居前列。高血压综合防治研究(CHIEF)是她组织指导的“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其他多项国内外著名的RCT研究如PATS、CCS-1、PROGRESS、FEVER、ONTARGET、INTERHEART、CCS-2、ADVANCE、CREATE和OASIS-6研究等,均产生较大影响,为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了良好证据,先后发表论文共400余篇。
她的国际声誉还来自积极参与国内外高血压学术组织的活动。她是联盟的创始主席,现仍作为主席而为联盟工作呕心沥血。刘力生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员、WHO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国际华人心脏网络委员会主席,亚太高血压学会主席。曾当选为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并任职5年。
她是中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开拓者。刘力生教授认为“高血压是人类的隐形杀手”,重在预防;对现症患者要积极和合理地管理;强调必须有中国的证据,有适合国情的防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她的理念体现在她主导的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体现在她牵头组织编写的一系列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7年、2014年、2018年);体现在她所做的大量基础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早年她与黄宛教授一起提出“缩窄性大动脉炎”的新概念(1962年),有助于提升肾血管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治水平;她与吴英恺教授在首钢建立的高血压人群队列(1969年),被誉为中国的弗明翰研究。她的理念还体现在她主导的一系列社会宣教、普及和群防群治工作,如“中国高血压世纪行”“世界高血压日”主题活动、HEARTS项目等。今天,中国高血压的防治以骄人的成绩位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中国经验全球传播,如果不是她的努力和奉献,此项工作或会逊色和延缓,不太可能如此成绩斐然。
她是心血管和高血压领域的一代宗师。刘力生教授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对有志于高血压事业年轻医师的培养更是一以贯之,不遗余力。联盟每年有训练营和学习班,请国内学者授课,国际著名专家传经送宝,自由地交流和讨论;也有针对不同层次医师的研讨会。参与活动的年轻医师,其中有些人已成为全国或区域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在她的带领下老中青几代学者,薪火相传,形成群星璀璨的专业队伍,这是中国高血压事业昂首走向国际的人才基础,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她是前辈专家学者的典范。她的智商和情商俱高,善于沟通和协调。在联盟会议上,她总是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乐意接受不同的意见,需要时她的讲话也往往很简短,声音平缓,态度温和,宛如大家庭里的一位老人和长辈。她对继任的联盟领导班子十分信任,以年龄大为由,婉谢参加一般的会议,并一再表示相信他们。但她又是有原则和有见地的,重要事情上不会和稀泥。对于联盟制订的历次指南和重大议题,众人自然会有不同意见;在不同层次会议反复讨论之后,定稿会上她和核心专家们会一起连续讨论数日,不知疲倦地逐个议题、逐章节逐段,以至逐字逐句推敲,直至取得共识。
关于心率和高血压的讨论,这个问题在联盟学术会和指南讨论会上多次提出,随时间推移,更多专家赞同将心率列为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因素,并予以阐述。我作为心力衰竭学者,自然会支持,因为心力衰竭人群单纯降低心率可以获益,已获可信证据,在大样本RCT研究中得到了证实(SHIFT研究,2010年)。刘力生教授十分平静地说:指南还是应集中在降压这个主要议题上,现在不宜偏离这个方向。这让我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并印象深刻。刘力生教授在《高血压——理论与临床》中单列了一节“高血压和心率”,属高血压相关疾病和危险因素范畴。
《高血压——理论与临床》充分体现了联盟的学术思想和奋斗方向,其诞生也是联盟的集体成果。刘力生教授创建的联盟,是她毕生事业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始终把握着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刘力生教授确定的和联盟遵循的宗旨和原则包括一定要支持国家卫生政策与规划纲要,要适应中国国情和实践。联盟几十年的顺利发展和壮大,体现了联盟的努力和奋斗,也证实秉持这些原则是正确和恰当的,她娴熟地驾驭这艘巨船乘风破浪,值得称道。作为心血管和高血压领域建立最早、影响最大、人员众多、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学术组织,学术上有许多问题可以争论和讨论,如现在尚不能证实或证伪的,可暂时搁置,留待将来的进一步研究,但这个大方向将不会,也决不能改变。细读这本专著,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体现了学术上的宽松包容和海纳百川的情怀。这种精神和传统应代代相传,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虽有遗憾,瑕不掩瑜。作为一部巨著,该书亦有所欠缺。有些内容已跟不上知识进展,因疫情导致的延宕,自开始撰写至出版花了6年,其中撰写、审改和编辑用了四年时间,出版社出版用了近两年。有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各个篇章之间在篇幅上有众寡差异、深浅之別。此外,有些受关注的议题未充分进行争论,或做了回避处理,可以理解,但也失去了展开的机会和空间。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中国高血压事业的发展和刘力生教授的毕生奋斗,两者相结合成就了这部巨作。作为以刘力生教授冠名的权威著作,未来必定会一版版更新修订,使之臻于完美,成为中国高血压事业的经典和旗帜。刘力生教授和她的同事们都已是耄耋老人,这项工作应该是年轻一代中国学者们的责任和使命,路漫漫其修远兮,长风破浪会有时,期待他们书写出属于中国学术的崭新篇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