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三位肺癌领域专家就非小细胞肺癌的诊疗进展与挑战展开深度探讨,令人受益匪浅。
金时教授(肿瘤内科)指出,非小细胞肺癌包含肺腺癌、肺鳞癌及大细胞癌,好发于60-75岁群体,但45岁以下患者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治疗策略已从传统手术、放化疗演进为精准化个体治疗:化疗时代以单药为主,90年代后双药联合成为主流;2004年靶向治疗开启新纪元,通过基因检测实现"先检后治",药物迭代显著提升疗效;免疫治疗时代,PD-1/PD-L1抑制剂使无靶点患者生存期大幅延长。当前联合治疗(如ADC药物、双抗/三抗药物)成为趋势,兼顾疗效与安全性。
张百华教授(胸外科)强调,ALK阳性突变虽占比不高,但靶向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疾病控制时间与总生存期远超传统化疗。早期患者多采用手术/放疗联合术后ALK抑制剂;临界可切除患者术前使用ALK抑制剂可实现降期,提升根治性手术机会;晚期患者则以OK抑制剂为核心药物。新辅助治疗(单药靶向或联合化疗)及转化治疗(不可切除转可切除)已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李建华教授(神经外科)提醒,三代TKI药物虽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情绪波动等神经系统副作用。建议轻度症状可观察或维持原剂量;中度症状需停药观察;重度症状应立即停药并转诊至具备处理条件的医疗机构。家属需接受医学培训,掌握副作用识别与应对方法,同时保持情绪稳定,及时与医疗团队沟通症状变化。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肺癌诊疗需多学科协作,通过精准检测、个体化治疗及副作用管理,实现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期的双重提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