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脏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2],并且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地区[3]。由于ICC起病隐匿,只有约35%左右的患者有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并且复发率较高[4-5]。对于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患者,系统全面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目前ICC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一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ICC的治疗目前已经进入了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方案联合的综合治疗时代。
索凡替尼(surufatinib)是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其主要靶点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3(VEGFR-1/2/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和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目前,索凡替尼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用于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胰腺和胰腺来源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对于胆道肿瘤,索凡替尼也已在相关研究中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及可管理的耐受性和安全性[6]。
近期,一项关于索凡替尼治疗ICC的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的初步结果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世界胃肠道肿瘤大会(ESMO-WCGIC)上重磅发布[7]。对此,本报特邀研究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宗利教授进行访谈,现将精要总结如下。
ICC临床实践复杂多变,真实世界研究应运而生
论坛报: 目前临床上ICC的治疗现状如何?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张宗利教授
肝癌分为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和混合性肝癌,其中ICC是肝脏第二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具有三个生物学特点:第一,ICC侵袭性强且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第二,ICC很容易出现血性转移,转移部位主要包括肝内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等;第三,ICC很容易出现淋巴转移和腹腔种植转移,所以它的恶性程度很高。尽管手术被认为是可切除ICC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受到上述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常仅有35%左右的患者在初诊后有手术机会。对于不可手术或仅能进行姑息性切除的患者,综合系统的药物治疗已经成为ICC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一环。
与肝细胞性肝癌不同,肝内胆管癌在手术、药物治疗方面,目前尚缺少规范。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晚期ICC的一线化疗是以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双药方案为主。对于体能状况良好的患者,还可以考虑吉西他滨、顺铂联合替吉奥(S-1)的三药联合方案。然而,一旦ICC患者一线治疗失败进入以FOLFOX方案为主的二线治疗,其客观缓解率仅有5%,中位生存时间仅有6.2个月[8]。因此,目前单独针对ICC应用系统化疗进行治疗的效果不甚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系统化疗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的联合方案已经在多项ICC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例如,在一项治疗不可切除晚期ICC的单臂、单中心、开放标签的II期临床试验中,系统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四药三联方案显示出了可喜的结果[9]。然而,这种多药联合方案对患者的耐受性要求很高,因此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是目前ICC多药联合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论坛报: 真实世界研究与普通临床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结果往往更贴近临床实践。您的这项真实世界研究的入组对象主要为不可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患者,请问开展这样的研究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张宗利教授
近几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临床研究不同,真实世界研发往往不预先设置入组标准,而是在预先设定临床问题的基础上来收集患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健康数据。对于ICC而言,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多药联合方案已经逐渐成为了医学界关心的焦点。目前,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TKI,索凡替尼已经在胆道肿瘤相关的临床试验中展示出了一定的效果[6],但与其相关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尚不完整。同时,由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联合方案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开展了这项关于索凡替尼在ICC临床实践中的真实世界研究。在这项正在中国进行的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入组对象被设定为不可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在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的对象往往在初诊时没有手术机会,或者仅仅进行了姑息性的切除。我们希望能够以更贴近真实世界的视角来对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以便将来为多药联合方案的选择提供一些佐证。
初步结果良好,勾勒索凡替尼治疗ICC新蓝图
论坛报: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于ESMO-WCGIC公布,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研究目前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张宗利教授
本研究计划纳入200名不可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胆管癌患者。在研究中,所有患者都将使用索凡替尼来进行新辅助治疗、一线治疗或后线治疗,主要的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截至2023年2月28日,一共有27例符合条件的ICC患者入组。在这些患者中,40.74%(11/27)为女性,中位年龄为64岁(范围:41-80岁)。40.74%(11/27)、37.04%(10/27)、18.52%(5/27)和3.70%(1/27)的ICC患者分别单独或联合使用索凡替尼来进行新辅助治疗、一线治疗、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3(范围:2.30-16.66)个月,在目前的分析中,总体mPFS为8.71(95%CI:6.64-14.8)个月,mOS尚未达到。在亚组分析中,使用索凡替尼来进行新辅助治疗、一线治疗和二线治疗的mPFS分别为8.13(95%CI:5.85-10.8)个月、9.66(95%CI:5.59-NA)个月和8.71(95%CI:7.26-NA)个月。
在未进行手术的16名患者中,37.50%(6/16)的患者达到了部分缓解(PR),56.25%(9/16)的患者达到病情稳定(SD),6.25%(1/16)的患者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DCR)为93.75%。从整体来看,总计4名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死亡原因为高血压(n=2)、胆管阻塞引起的不可控制感染(n=1)和肝功能不全(n=1)。无药物治疗相关的死亡报告,目前正在收集更多可能与药物相关的死亡和不良事件相关的数据。
论坛报: 请问您对索凡替尼未来在胆道肿瘤的应用前景和临床探索方面有何期待?
张宗利教授
从整体来看,胆道肿瘤的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很差。同时,由于其起病隐匿,不少患者在初诊时就处于无法手术切除的阶段,所以系统全面的药物治疗就成为了这部分患者的主要选择。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多药联合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实践的重视。然而,多药联合势必更加依赖于患者的耐受性,需要不断探索疗效可靠且安全可控的药物。
目前,索凡替尼已经在许多实体瘤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初步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10]。同时,由于其兼具抗血管生成和激活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机制,索凡替尼还存在着提高胆道肿瘤免疫治疗疗效的潜在前景。当然,目前这些还停留在假设阶段,未来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来进行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胆道肿瘤患者从索凡替尼这样的药物中获益。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 Saha SK, Zhu AX, Fuchs CS, Brooks GA. Forty-Year Trends in Cholangiocarcinoma Incidence in the U.S.: Intrahepatic Disease on the Rise. Oncologist. 2016;21(5):594-599.
[2] Vogel A, Bridgewater J, Edeline J, et al. Biliary tract cancer: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 Oncol. 2023;34(2):127-140.
[3] Banales JM, Cardinale V, Carpino G, et 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Cholangiocarcinoma: 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Network for the Study of Cholangiocarcinoma (ENS-CCA).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6;13(5):261-280.
[4] Rizvi S, Khan SA, Hallemeier CL, Kelley RK, Gores GJ. Cholangiocarcinoma - evolving concep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Nat Rev Clin Oncol. 2018;15(2):95-111.
[5]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管癌协作组.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之肝内胆管癌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2, 21(10): 1269-1301.
[6] Xu J, Bai Y, Sun H, et al. A single-arm,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of surufatinib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biliary tract cancer. Cancer. 2021;127(21):3975-3984.
[7] Zhang ZL,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P-69.
[8] Brindley PJ, Bachini M, Ilyas SI, et al. Cholangiocarcinoma. Nat Rev Dis Primers. 2021;7(1):65. Published 2021 Sep 9.
[9] Shi GM, Huang XY, Wu D, et al. Toripalimab combined with lenvatinib and GEMOX is a promising regimen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 single-center, single-arm, phase 2 stud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8(1):106. Published 2023 Mar 17.
[10] Lu M, et al. 2020 AACR, Abstract 9563.
本资料由和黄医药提供支持。
本资料旨在促进医药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而非广告宣传。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