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单独或联合TIMI血流对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的意义
发表形式:《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 Am Heart Assoc,IF(2023):5.4]
通讯作者:杨进刚、杨跃进
第一作者:吴超、高晓津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目前,对于ST段抬高型心梗(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是否成功,指南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本研究的数据显示,对于STEMI患者,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50%,同时TIMI达到 3级血流,可作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的定义。
研究者对CAMI注册登记研究中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纳入的5966例STEMI患者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后120分钟时,ST段回落<50%、ST段回落≥50%、ST段完全回落的患者分别占20.6%、64.3%、15.1%。这三类患者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5%、1.9%和1.7%。
研究显示,ST段成功回落和TIMI 3级血流(一致)、ST段成功回落和TIMI 0~2级血流(不一致)、ST段回落<50%和TIMI 3级血流(不一致)、ST回落<50%和TIMI 0~2级血流(一致)的患者分别占77.6%、3.3%、17.6%、1.5%。
研究“Role of ST‐Segment Resolutio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IMI Flow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2023年7月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IF=5.4)。杨进刚教授和杨跃进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探究ST段回落在行急诊PCI治疗的STEMI人群中远期预后价值的真实世界研究。研究主要发现:① 术后ST段回落≥50%比例约为80%,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后,与ST段回落<50%相比,2年全因死亡率大幅降低。② 研究也发现,约20%的患者会出现TIMI血流和ST段回落不一致的现象:一部分患者TIMI血流达到3级但ST段回落<50%,还有一部分TIMI 血流0~2级但ST段回落≥50%。这两类患者的两年死亡率分别为8.4%和8.9%。该现象背后分别代表了两类临床情况,一类是冠脉血流恢复但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另一类是初始血流差,但通过抗栓治疗后血流恢复。
研究首次观察到,在TIMI 0~2级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患者ST段回落,这些患者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这可能可以通过围术期抗血小板药物使血流恢复来解释,提示对有明显血栓负担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不佳的患者,应进行更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
研究者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急诊PCI成功有一定难度,由于冠脉血流是动态变化的,不能实时监测,尤其是回到监护室后。之前的研究应用了中心实验室来判断ST段回落,或应用介入后60分钟或90分钟时的ST段回落,还有的采用了动态ST段回落或累加ST段评分,而CAMI研究有多中心参与、120分钟时判断ST段回落而且使用单导联心电图ST段回落,也证明了ST段回落是长期死亡率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素,ST段回落联合TIMI血流可更好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认为,之前有研究表明,在120分钟甚至180分钟测量的ST回落有足够的预测价值,因为过早评估ST段回落可能会错过抗血小板治疗对微循环的开通时间窗。
200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2008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做博士后;2011年留院工作。目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心血管代谢病区副主任医师,兼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教育处副处长。《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主任,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慢病大数据应用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毕业于医科院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当选为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委员(FAPSIC),2008年当选为美国心脏病学院委员(FACC),2012年当选为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委员(FESC)。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被授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2013年获得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兼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第二届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业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心血管介入质控中心主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顾问及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等20多家杂志的编委。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常务委员。
内科学博士,本文第一作者,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现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心血管内科博士后工作。
博士阶段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再灌注治疗的评价指标分析及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远期预后。先后于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会议、北京心血管病年会、中华医学会全国心血管病年会进行研究内容分享及汇报。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于SCI 论著3篇,于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篇。
北京协和医学院心内科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尤其擅长冠心病、危急重症病人的救治。曾作为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承担或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课题、协和青年基金等课题;曾参与多项国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在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女性健康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北京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登记研究该项目是基于我国省、市、县三级医院的针对急性心梗患者发病、诊治、预后的临床信息所进行的一项非干预性、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登记研究,于2012年8月11日正式启动。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我国急性心梗信息监测、诊治技术临床多中心研究和转化医学的多功能综合平台,提出优化的急性心梗诊治流程、救治策略和方案,进一步提高急性心梗救治疗效,从而降低致死、致残率;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向基层医院推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