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林谦教授:解决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痛点”,通络干预防治冠心病大有可为

2023-05-09作者:CMT快讯资讯

冠心病是心血管领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能够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冠心病相关的不良事件。但目前治疗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微循环障碍无法有效改善、心肌无复流、再灌注损伤、远期预后不确切等困境,使患者无法通过治疗实现更多获益。


通心络胶囊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制的治疗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专利创新药物。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指导通心络研发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心络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及应用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自上市以来,通心络胶囊先后围绕心血管、脑血管等疾病开展了一系列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其具有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防治心肌无复流等临床治疗作用和优势。


本文对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林谦教授,就稳定性冠心病的防治及通心络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优势进行分享,整理如下。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

video


稳定性冠心病主要指慢性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表现在疾病发作诱因、症状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以及发作频率等相对稳定。


林谦教授介绍,目前稳定性冠心病治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控制危险因素,如降血压、降血脂及降血糖;同时也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及适量运动等。第二,二级预防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等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及防止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第三,治疗慢性心肌缺血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扩血管及降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物。


当药物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仍不能缓解稳定性冠心病临床症状,患者依然存在心绞痛或者心绞痛进展等情况时,需要考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仍存在临床问题及局限性


video

“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但也存在一些临床问题。”林谦教授指出,只要是药物,都存在一定副作用。如,阿司匹林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可致药物肝损伤;硝酸酯类药物扩血管同时可能导致头疼;钙拮抗剂可致头疼及踝部水肿;β受体阻滞剂可致药物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目前冠心病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林谦教授指出,对于合并微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硝酸酯类药的扩血管作用会大受限制,但目前临床尚无明显改善微血管功能的西药。


介入治疗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同时,也面临着再灌注治疗后无复流、慢血流及远期不良预后等问题。林谦教授强调,这些临床问题的存在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没有因为介入治疗而得到根本的解决。




通络干预治疗冠心病大有可为


video


对稳定性冠心病治疗存在的临床问题,国内多位专家学者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角度开展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林谦教授介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开展的“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临床循证研究”显示,在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显著降低24小时心电图ST段抬高幅度,增加ST段回落速度,降低无复流发生率36.6%(34.26% vs 54.05%, P=0.0031),缩小无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杨跃进教授开展的另一项,纳入3797例症状发作24小时内的成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CTS-AMI研究)显示,在指南指导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可改善STEMI患者的近期和长期临床结局,尤其在降低心源性猝死与严重并发症方面疗效显著,且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


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和杨跃进教授相继开展的系列研究也证实了通心络胶囊具有双重、双向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调脂、抗炎、抗凝、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林谦教授介绍,基于大量研究证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国医学界专家提出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金三角”方案,即“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通心络胶囊”的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其中,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以降低阿司匹林抵抗;通心络胶囊与他汀类降脂药联用,可以提高降脂的疗效,减少他汀的用量,降低胃肠道和肝功能的不良反应。


“通心络胶囊的系列研究证实了其治疗心血疾病的优势,明确了其应用领域及应用人群。”林谦教授表示,以通心络胶囊为代表的中成药治疗冠心病大有可为!




结语


围绕通心络胶囊开展的多项研究,证实了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明显优势。2019年,以通心络胶囊等系列通络药物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该年度医药卫生领域唯一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通过10余年攻关,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十余家国内相关领域科研院所参与项目研究,初步构建起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以中医为主体,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分子生物学、数学分析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国家973计划项目验收专家组评价:本研究“创立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的中医学术创新与转化新模式,中医传统理论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产生重大原创成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做出了示范”


video

作为北京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林谦教授由衷地表示,多年来,依托各级络病学会平台的发展和壮大,全国各地中西医领域多种慢性病、多专业的资深专家,参与到了中医络病学在理论创新和药物研发与临床应用研究等工作中。这种中西医的交融与探讨促进了络病理论和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让更多的西医专家在交流与探讨中积极推进对中医药的研究,进一步挖掘中医药的优势,并以现代医学的语言阐释传统的中医治疗理念,对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谦教授表示,希望未来进一步完善通心络胶囊相关研究,通过多学科融合及中西融合,共同发挥通心络胶囊在慢病管理中的独和优势,惠及更多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