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基于中国国情,最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发布

2018-05-2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中国脑病大会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

我国痴呆的患病人数居世界各国之首,约占全球四分之一,是欧洲痴呆人数的总和,因此,规范诊疗行为、提高诊断率和疗效水平十分重要。5月26日,在第一届中国脑病大会上,《中国痴呆诊疗指南(2017年版)》发布,该版指南对2012年发布的第一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针对原指南中的过时、缺失和偏差的推荐意见及证据进行了更新、纠正和补充,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先进的临床决策和诊疗技术指导,提高痴呆的诊断率和准确率,同时为改善医疗行为和指导医疗保险行为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患者家属和照料者提供相关信息。

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因地制宜

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主编、本次中国脑病大会执行主席、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在会上介绍了2017年版指南的研制动机、原则和特点。田教授指出,我国的语言、文化、种族特质和生活环境与西方不同,所面临的临床问题并非完全一致。因此,中国的临床指南不应该总是西方人的作业,而应该立足于我国需求,依据我国的循证证据。较之过去仅根据证据水平进行的直接推荐方式有所不同,新版指南以循证医学为原则,诊断性推荐意见主要基于单一、原始研究的证据质量评估结果;治疗性的推荐意见主要产生于针对一系列证据体的质量评估结果,增加了来自荟萃分析(meta分析)、共识会议和公开咨询的相关环节,从而增加了证据质量评估以及推荐强度和过程的透明度,使所选择的证据更为合理,更加以患者为导向,更易于转化为简单的推荐意见。

与其他同类指南相比,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选择性更新同类指南尚未纳入的最新国际标准、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国际学术进展;②推荐我国的研究证据和指南共识,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痴呆领域的发展成就,改善指南的易用性和实用性;③除2012年版指南中的合理推荐继续保留外,新版指南的更新或补充的推荐意见都是基于中国学者独立的观点,避免将国外指南翻译后贴上中国标签或人云亦云,使本版指南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更多纳入自主观点,提供更多、更接地气的选择。

疾病分类有所调整和创新

新版指南副主编、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分会(ADC)主委、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解恒革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国际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对疾病分类进行了调整,以病理机制为原则对疾病进行分类。例如,国际上通常将叠加运动症状的额颞叶相关谱系痴呆归类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痴呆,而事实上这两种疾病虽然具有相似的锥体外系症状体征,但痴呆前期临床症状不同,病理机制也不同。因此,本版指南根据发病机制创新性提出额颞叶变性及相关谱系疾病、路易体病以及新的血管性痴呆分类体系,将更有利于临床医生的逻辑思维和诊断。另外本指南的整体篇章布局也更加简洁,分为诊断标准、辅助检查、治疗与管理、预防等四个章节,易于检索。

此外,解教授强调,新指南结合了国际研究进展和中国本土的研究证据,其中包括中国本土临床试验数据等。同时,本版指南在制订时重新对部分已发表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而非完全照搬国外的结果,对于国外未涉及的意见,也基于我们的循证医学证据做出自己的原始判断。新版指南在推荐意见方面调整较多,旨在给出适合中国临床医生的明确推荐。

生物标志物暂不适合在国内常规推荐

2018版NIA-AA 阿尔茨海默病指南中已经推荐引入诊断标志物,即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和神经变性或损伤标志物,引起学者关注。对此,解恒革教授认为,目前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机制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而且针对以上标志物设计的药物临床试验接连失败,更加使得基于现阶段的有限认识而确定的诊断标志物继续面临深刻的挑战。解教授还表示,Aβ蛋白以及Tau蛋白的脑脊液检测和PET检查,在全国只有极少数医院可以开展,距离在全国常规推广应用尚存在巨大的距离,因此新版指南的推荐意见仍以详尽的临床病史、全面的认知功能评价和系统的头颅MRI等辅助检查做为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强化临床医生的基本功,生物标志物只作为研究推荐。

据悉,新版指南还基于国内的临床证据,推荐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诊疗共识以及其他非药物干预手段等,并强调了记忆体检以及非药物治疗在痴呆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链接·首届中国脑病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微信图片_20180529174551.jpg

首届中国脑病大会于5月25~27日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脑病大会组委会联合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等主办。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临床医生、药物研发和基础医学领域专家约24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学习和交流,分享我国脑病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进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和中国中药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等著名专家出席了大会。

据大会执行主席田金洲教授介绍,大会以“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为主题,发布脑病领域最新指南、院士论坛上集中展示整合创新之进展;大会精心组织了脑血管病、认知障碍、运动障碍、心身医学、头痛、眩晕、毒损脑络、脑心同治、新药创制九大专题论坛,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脑病事业的中西医融合、协同创新和标准构建。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徐嘉惠 报道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