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合作共进、创新致远、转化逸彩——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25)顺利开幕

2025-09-26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原创

秦川秋朗,汇介入之光;丝路聚雅,绘远景“心”篇。



2025年9月20日上午10时20分,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 2025)开幕式准时召开。开幕式由袁祖贻教授、吴永健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北京医院季福绥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以及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前辈、同道共同出席开幕式。









video



PART.01


开幕致辞


马长生教授致辞中指出,今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受中华医学会总会委托继续组织举办CIT。在高润霖教授及CIT工作组20余年的努力下,CIT也已成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品牌会议。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我国在三尖瓣介入技术等领域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年CIT将在3月恢复独立办会,届时也将邀请亚洲、南美洲及欧洲的知名专家来参会,再次成为继TCT、EuroPCR之外规模最大的国际化行业盛会,对此马长生教授表示充满信心。马长生教授呼吁新一届分会委员继续支持CIT工作,推动中国介入医学在规模与创新上持续引领全球发展。



2102fcc84827c4ae1248c01675fba643.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带大家回顾了CIT走过的22年历史。CIT既是“China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s”的缩写,也代表了大会的宗旨和主题“合作(Cooperation)、创新(Innovation)、转化(Transition)”。高润霖教授指出,CIT是国际合作的产物,长期以来得到了国际心血管领域诸多知名学会、学术团体及国内外多家医院的大力支持。合作共赢是CIT得以飞速发展的基础,会议交流也推进了临床研究等多方面的国际合作。CIT视创新为其灵魂,致力于鼓励、推动我国学者积极开展原创研究,引进和展示新技术,倡导、鼓励理论与技术创新。CIT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拉近证据与实践间的距离,实现新理念、新疗法、新技术向临床实践的转化,以患者获益为终极目标。未来,CIT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领导下,坚持国际化协作举办精品会议原则,坚持为心血管介入学术发展提供高水平创新平台,坚持开展心血管介入医师新技术培训。高润霖教授指出,本届CIT学术内容非常丰富,期待大家在会议中有所收获,也希望2026年3月19~22日与大家在北京相会于CIT 2026。



高.jpg



PART.02


主旨报告




韩雅玲教授以“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发展与展望”为主题分享了个人体会和团队经验。韩雅玲教授介绍,静脉溶栓虽然有效,但血管开通率相对低,出血风险高。在此背景下,Geoffery Hartzler开始尝试紧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TCA)。随后发表的RCT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急诊冠脉介入优于静脉溶栓,逐渐奠定了PPCI的地位。结合我国实际,韩雅玲教授于2012年提出溶栓和PCI合理结合的策略,强调溶栓不是AMI再灌注治疗的终点,而是再灌注策略启动的一部分。而后提出的心肌梗死室间隔破裂的封堵联合支架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二尖瓣腱索断裂行TEER、急诊PCI围术期抗凝药物的优化均得到了相应临床数据支持。方舱式移动导管室作为STEMI现场快速救治的新模式,实现海陆、空、铁四种移动模式快速投放,能够到达边远和基层医疗单位开展PCI。急诊PCI开展42年来,在救治体系、介入-药物治疗实施、技术操作等方面不断创新,挽救了全球无数患者的生命,相信该领域未来会有更大发展。



韩.jpg



高润霖教授介绍了可降解支架的发展历程,生物可吸收支架是继冠脉介入治疗球囊扩张、裸金属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DES)后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第一代多聚物生物可吸收药物洗脱支架(BVS)存在支架丝厚度大、生物相容性、支架膨胀力不足致血管弹性回缩、支架贴壁不良及降解不均匀(早期断裂)等问题,不良心血管反应(包括支架血栓)高于永久DES,但额外的风险增加终止于3年(支架吸收后)。第二代薄型多聚物支架Firesorb已在我国上市,安全性及有效性与XIENCE相似。镁合金可降解支架进展到第四代产品,在不断改良中。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铁可吸收支架,壁厚55 μm,置入技术与DES相同,随访中展现了极低的靶病变失败率(TLF)、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发生率,临床试验证实安全、有效。高润霖教授认为,可吸收支架前景可期,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跟DES对比证实其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



高2.jpg



Gary S.Mintz教授指出,血管内成像在PCI的决策制定中占据核心地位,包括术前评估、PCI指导和支架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处理约半数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可借此确定罪犯病变,还能清晰区分斑块破裂、侵蚀和钙化结节等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原因。日本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病变预后有别,血管内成像还能识别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等。术前血管内成像可评估斑块成分,避免血管造影低估血管直径导致的支架尺寸选择失误,确定支架着陆区并评估术后效果。多项研究证实,OCT引导的支架置入优于血管造影引导,能降低MACE发生率与死亡率。对于左主干、CTO介入治疗,血管内成像引导也有优势。支架失败原因多样,血管内成像引导可确定机制以指导治疗。总之,血管内成像在PCI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及支架失败处理中占据核心地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与预后。



Gary.jpg



葛均波教授介绍了冠脉介入治疗创新器械的发展,他指出,心血管疾病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心脑血管疾病致死率高,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对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至关重要。介入医学发展迅速,但生物力学与生物材料学问题待解,如介入器械材料与机体的相容性、力学适配性,以及介入术后血管生态再平衡等。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学院确立了“from the doctors,by the engineers, for the patients, powered by the investors and entrepreneurs”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从需求到理念,从创新到市场的创新产业链条闭环。葛均波教授指出,未来从理论源头创新到临床应用突破,解决国家泛血管医学领域重大难题。未来泛血管介入器械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三个:① 理论突破即建立“泛血管-材料一力学相互应答学”理论,实现对介入器械血管命运共调机制的深入认识;② 材料突破即构建配和度高、有望实现“主动修复””介入后血管内生态再平衡“的新型材料,以制备相应泛血管介入器械;③ 应用突破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泛血管介入医学新技术、新器械和新策略应用,造福我国广大泛血管疾病思者。这其中,理论突破是核心。



葛.jpg



王建安教授以“FLAVOUR研究和冠脉功能学研究进展”为题进行了汇报。FLAVOUR研究证实了有创功能学技术疗效不劣于有创影像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FLAVOUR Ⅱ研究表明,无创功能学技术疗效不劣于有创影像技术,减少不必要的支架植入;在研的FLAVOUR Ⅲ研究将使用QFR指导PCI决策、IVUS指导PCI优化,验证是否能进一步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问题。王建安教授接着围绕功能学研究进展的4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围绕FAVOR Ⅲ Europ研究介绍了QFR面临的挑战;围绕PREVENT研究探讨了腔内影像学技术是否可用于PCI决策;对比FRAME-AMI研究和FLOWER-MI研究探讨了功能学指导完全血运重建是否获益;围绕FAME 3研究探讨FFR指导的PCI和CABG。大量高质量研究持续为功能学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王建安教授认为,通过功能学技术不断的迭代和更新,简便易用的计算功能学技术可能取代传统的功能学技术成为主流。



王建安.jpg



在热情洋溢的掌声中,CIT 2025的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落下帷幕,但学术精彩报告仍在继续。本次CIT大会开设复杂高危冠脉介入论坛2场、大血管与外周血管疾病论坛4场、结构性心脏病论坛4场、冠脉腔内影像即生理学论坛4场、心脏瓣膜病论坛2场、介入心脏病论坛4场、联动手术转播9场,期待与会同道能有所收获,来年北京重聚。





中国医学论坛报现场报道,感谢吴永健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