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18 CCLTA】丛玉隆教授:中国检验医学发展历程

2018-08-01作者:壹生综合学院会议
检验医学

7月20-22日,第四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2018 CCLTA)暨“一带一路”检验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大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理念、新挑战、新发展,分成技术创新与“一带一路”、“大健康”与慢病 管理、互联网+与智能化实验室、企业标准化与规范化建设四个部分。大会邀请了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联盟(IFCC)前任主席和现任主席、俄罗斯检验联合会主席等国际学术组织领导参会,并联合举办三场国际论坛,同时设立了从外泌体、基因检测到女性健康、新生儿筛查、心脑血管病防治等十四场分论坛,全方位地诠释了近些年检验医学发展及在医联体、分级诊疗、智慧医疗中的作用。

在检验分会学术大会报告专场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丛玉隆教授结合自身职业生涯和学术人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检验医学的发展历程。他谈到,中国检验医学高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40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医学检验领域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短短的几十年间,从一个技术落后“作坊式”手工操作的“不起眼”实验室,发展到具有现代化设备、国际化标准化管理、逐步实施智能化的临床医学学科。此外,丛教授结合检验医学发展现状与“大健康”政策的时代背景,对检验医学未来发展做出展望,并给出具体意见。

liuxy87262_副本.jpg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会长丛玉隆教授

追溯先进检测技术,提高学术水平与管理能力 

丛教授以我国血细胞分析仪、微生物分析设备、即时检验(POCT)发展为例,介绍了我国检验技术发展进程。20世纪70年代,我们使用的是手工显微镜,80年代使用半自动分析仪;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技术设备越来越强,很快进入三分类、五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时代;到了2010年以后,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血液分析仪实现远程会诊。而关于微生物分析技术,缩短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报告时限(TAT)是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重要趋势。1995年前后,我们可以进行微生物自动鉴定与药敏分析;2000年前后,出现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以进行病原学诊断;2010年,添加质谱技术;2015年以后,又增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目前,这些新技术可以将TAT从过去的半个月缩短至如今的18个小时,这对于患者诊断和抗生素合理应用都十分有益。除了自动化大型设备,POCT设备与互联网形成了“智慧医疗”,为医学实验室 提供了新的服务模式。

丛教授介绍,我国实验室这40年来走过“手工作坊式检验”(1980年前)、自动化实验室(1980-2000年)、信息化实验室(2000-2015年)、智能实验室(2015年—)四个阶段。那么,智能实验室给我们医疗带来了什么呢?丛教授表示,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机器人的应用等智能化均可促进实验室智能化发展:① 医学实验室智能化管理;②“视觉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细胞、互联网+形态学数字识别系统、实施远程即时诊断,解决了边远地区医疗人员匮乏、老百姓看病难等问题;③ 智能化中间体的研发,优化试验流程、增强了过程控制、缩短了TAT,提高了“自动化流水线”设备的工作效率。

建立检验医师制度,强化实验室与临床合作 

20世纪80年代,医学检验只是一项实验室技术,做标本、出数据,不参与临床、不接触患者和医生,这是经典的医学检验模式。进入到20世纪末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且结合日益密切,医疗行为中也愈发重视患者地位,这便要求检验工作的宗旨转向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实验技术得出的实验指标,转化成高效的诊断信息提供给临床医师,检验医师积极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这就是现代检验医学理念。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变化,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性的变化。2005年,建立了检验医师制度,医疗系毕业学生,取得国家考试临床医师资格后,可在国家批准的检验医师培训基地内培训3年,取得“检验医师”资格,承担检验医师的工作,目前全国约50多个检验医师培训基地,培养出一大批检验医师,改变了知识结构,加强了实验室在临床诊治的作用。

优秀的检验医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职责或素质?丛玉隆教授指出,检验医师应选择适宜技术、适宜装备,与临床共同制定检验项目和项目组合,协助、指导,甚至监督医师检验项目申请;宣传、指导、监督医生、护士、护工分析前质量控制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标本分析前在可控范围;注重分析后质量管理,结合临床诊断、确认检验结果,提出复查意见,对具有诊断意义的报告要亲自签署;走出实验室深入临床科室,参加查房、会诊,协助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深层的理解,开展健康、体检、医疗、康复与检验有关问题的技术咨询工作。

推动ISO15189认可,实施国际化实验室管理 

什么是实验室国际化管理,指南文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ISO15189,即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这个文件大概有23个大要素,200多个条款,这些条款规范实验室的每个环节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作为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医学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一直花费很多精力用于推动ISO15189在我国的实施,以提高我国实验室管理水平,“我们应将ISO15189作为实验室管理者必修课,推行国际化实验室管理,推行实验室认可制度。自2005年8月第一个实验室(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至今已经有273个实验室被国际认可,近30个实验室被美国病理学会(CAP)认可,快速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

实时适度、“量身制作”的体检是检验科治未病、慢病管理的重要工作 

丛教授谈到,目前,国家实施“战略前移、重点下移”的医改国策,这对检验医学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① 如何从以疾病诊治为主到关注大健康检验医学在慢病管理、治未病作用,加强大数据、互联网+的作用;② 注重兼顾“大实验室”、“高精尖技术”到“社区检验”、“适宜技术”的发展;③ 注重“体检增值”,不同年龄、不同人群“量身制作”检验组合,为大健康提供有效的手段。针对新要求,丛教授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健康人群检验大数据调查,建立中国人检验项目的数据库,制定适合健康老年人群常规体检项目和各类慢性病、高危人群不同的项目组合;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可根据服务人群“量身制作”体检组合,预防疾病的发生、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建立专家系统,提供检验医学知识的咨询服务、科普宣传,使民众、家庭医师准确分析检验报告。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邢英整理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