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药虽为治病良策,但“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注定了吃药不是个随心所欲的事情。因为抗癌治疗难免给身体带来伤害,肿瘤患者更应该注意药物的正确、合理使用。
道理都懂,可还是有患者陷入“乱吃药”的误区,也许是太过心急想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或许是因为对抗癌知识知之甚少而做出了错误决定,或许是看病友用某些药效果显著想为自己搏一把……
那么,对于肿瘤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来说,在用药方面又该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1、不要轻易尝试原料药
很多肿瘤患者因为价格因素或药物可及性等因素而选择服用原料药。而原料药顾名思义,只是正常药剂的原材料,还没有被正式加工成为药,因而不可直接服用。
对于任何一款药品来说,药物活性成分是药品的主要成分,其他的成分称为“辅料”。原料药与原研药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药物活性成分,但正规原研药需借助各种辅料、剂型才能实现疗效,而原料药没有这些成分,因而疗效无法确定。
以治疗肺癌的阿法替尼、奥西替尼为例,这些小分子靶向药有特殊的酸碱系数,在制剂中要求有精密的溶出度,这样才能保证在胃酸环境中在、正确的时间崩解,以正确的速度溶出,获得恰当的吸收率。而自制制剂因辅料、压片等的差异,存在崩解溶出过早或过晚的可能,如过早则会造成对食管、胃的粘膜刺激,过晚则在胃部吸收不全,进入肠道pH环境不易吸收,药物剂量难以达到,很可能影响其治疗效果。
因而,不建议肿瘤患者服用原料药。
2、盲吃不可取
在肿瘤治疗领域,盲吃指的是在没有进行基因检测、没有搞清突变基因的前提下,盲目地使用靶向药,说白了,就是碰运气,万一有效呢?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017年底,《柳叶刀肿瘤学》发布了三期临床试验结果,1501名IB-IIIA期的可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另外在标准的术后辅助化疗基础上加上盲吃贝伐单抗。结果证明,在标准化疗基础上,盲目地加上靶向药贝伐单抗,不但不能延长生存期,反而还增加了副作用,得不偿失啊。
另外,盲吃需要1-2个月的时间才能真的看出靶向药是否有效,倘若无效就会耽误大量宝贵的治疗时间。因此患者如果有条件的话一定要进行基因检测,不能直接盲试。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对于不能进行手术(或穿刺活检风险大)、化疗、放疗,或这些治疗手段全部都无效的患者,在经济、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征得主管医生同意可以一试。
3、不要轻信神药偏方
很多肿瘤患者及家属,在面对疾病时,不够冷静、手足无措,希望尽快能够找到一个“偏方”或者“捷径”赶快把病治愈。而这些所谓“神药”“秘方”正是抓住了“有病乱投医”的心态,使得本不靠谱的药物走进了肿瘤患者的生活。
市场上,“抗癌神药”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辞、神乎其神,事实上很多药物并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更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证实疗效。别说有没有效果,首先连合规合法都做不到。
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就是听信了这些谣言,使用了所谓的神药偏方,而没有接受或坚持正规治疗,导致延误病情,甚至搭上了性命,实在可惜!
4、不可盲目跟随,要讲个性化
很多肿瘤患者都有这样的心理,病友服用某药物效果不错,我也想试一试。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绝不提倡。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讲究个性化,肿瘤更是如此。同样都是肺癌,有人检测到基因突变,有人未检测到基因突变;有人甲基因突变,有人乙基因突变;有人PD-L1表达水平高,有人表达水平低。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而每种药物又都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症,怎能一概而论?
在一个患者身上证明有效的药物,在另一个患者身上是否有效完全是个未知数。在药物使用这件事情上,不存在借鉴和效仿。
5、不要擅自停药
很多肿瘤患者在安然度过五年生存期之后,“不安分”的心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是不是可以减药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
事实上,肿瘤从根本上讲是个慢性病,每个患者都要做好打一场持久战的准备。当下的胜利固然意义重大,但坚持不懈才能迎来长久的、最终的胜利。
有些肿瘤治疗药物确实副作用很大,比如说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潮热盗汗、关节痛、易怒都是困扰患者的副作用,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擅自停药,激素依赖型患者往往有着较长期的复发风险,擅自停药将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复发隐患。
我们要相信,两害相权取其轻,任何治疗方案都是医生是在认真衡量利弊之后做出的。此时,患者需要做的是遵医嘱,坚持治疗和用药,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向医生反应。
6、药物增减不能看心情
抗癌药的副作用很难避免,有些患者副反应很大,严重影响生活,就想停一停再用,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要注意不是擅自停药,还需要医生来评估、调整。抗癌药物的使用是在尽量保证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对癌细胞进行持续“打击”,如果“战略部署”随意调整,可能会给癌细胞“喘息”的机会,导致抗癌效果大打折扣。那之前的苦不都白受了嘛!
还有一些药物是为了缓解患者抗癌中的副作用而存在的,比如保肝药,那是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吃呢?当然不是,需要医生评估。“保肝药”也是药,也需要肝脏的代谢,有针对性选择正确的药,才能保护肝脏,选不对反而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7、中药不能盲目使用
中医药为国人的健康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一些肿瘤患者的心中,也期待中医药能帮助抗癌。这种想法本没有错误,错的是:
“我吃中药了,就不用再做规范治疗”
“听病友说XX方子特别好,我也想吃点”
“我觉得最近太虚弱了,得去药店买点参补一补”
“我碰到一位中医,他说吃他的药能保证不复发”。
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对于缓解抗癌治疗的副作用具有不错的效果,但放弃规范化治疗只用中药万万不可取,这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中药不是日用品,别人用得好不代表对你也有效,你们的病情、身体状况、既往治疗经历都大不相同,岂敢“我也想吃点”,当心“彼之蜜糖,你之砒霜”。
一些患者在生活中积攒了中医药的知识,觉得可以自己诊断,到药店买药。但你知道吗?肿瘤患者在做一些抗癌治疗时,对于中药是有禁忌的。为了生命安全,交给专业的医生吧。
8、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任何药物都有适应症,不对症吃了没用,还可能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服药还是应该遵医嘱。流感来了,吃点感冒药;最近失眠,吃点安眠药……人们普遍对于药物有一种“迷信”,尤其是久病的人,觉得只有吃药,才能防病治病。因为抗癌治疗、慢性病治疗等,一些肿瘤患者每天要吃十几种药,可有的人还是放心不下“是不是再多吃点药,就能把大病小病治好”。肿瘤的治愈、疾病的康复,吃药只是一部分。药绝不是多吃多好,吃的对才是好。
乱吃药真的那么可怕?能有多不好?
每个乱吃药的肿瘤患者,你的身体器官都在为你的错误“受罚”。
肝
乱吃药危害人体器官,肝脏首当其冲。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平时吃的药都必须先经过肝脏来代谢和转化, 再对全身脏器发挥效应,过量或长期用药,会导致药物以及代谢物的蓄积,对肝脏造成直接损伤。
肝损伤离我们并不远。已知全球有1100多种上市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常见的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感染药物(含抗结核药物)、 抗肿瘤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代谢性疾病用药、激素类药物、某些生物制剂和传统中药(TCM)、天然药(NM)、保健品(HP)、膳食补充剂(DS)等。
研究显示:
中国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已经超过西方;
中国引起肝损伤的最主要药物为各类保健品和传统中药(占26.81%)、抗结核药(占21.99%)、抗肿瘤药或免疫调整剂(占8.34%)。
肾
肾脏因其特有的结构及生理功能,是药物损伤最常见的器官。
常见的引起肾损伤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 ID s) 、造影剂、环孢素 A (CsA)、肿瘤化疗药(顺铂、甲氨蝶呤、丝裂霉素)、中草药[3]。
胃
许多药物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
比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大剂量服用,可直接刺激胃肠,也会减弱胃黏膜的多重防御机制,从而损伤胃黏膜。
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够增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黏液分泌,造成胃黏膜损伤。
写在最后
“乱吃药”终究是弊大于利,一方面给因治疗而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阻碍了抗癌胜利;另一方面,也给不富裕的“钱包”带来更多压力。
以上总结了肿瘤患者在用药方面的误区和禁忌,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用药、合理用药,这样才能使得药效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也才能离健康和希望更近一步。
来源: 美中嘉和肿瘤防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