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病因,衰老和代谢紊乱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人体肠道菌群与衰老和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实际年龄相仿的人群,其肠道菌群的衰老速率会表现出强异质性,与个体健康状态显著有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成为调节健康老龄化的关键。
然而,由于缺乏前瞻性人群研究队列,肠道微生物在衰老和代谢异常人群中对长期CVD风险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首先利用发现队列中10207名自然人群的21项精准测量代谢指标,将人群分为五种代谢共患病亚型簇(MCs),包括:代谢健康簇(MC1)、脂代谢紊乱簇(MC2、MC3)、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簇(MC4)及糖代谢异常簇(MC5)。
中位11.1年随访显示,与MC1相比,MC4和MC5人群的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了75%和117%。同时,研究团队在另一独立验证队列中,证实MC4和MC5与更高的CVD风险有关,表明通过识别个体的代谢共患病亚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和管理心血管健康风险。
进一步,研究团队对从发现队列中随机入选的子队列中4491名个体的粪便宏基因组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肠道菌群组成与个体的年龄和代谢状态存在差异化关联。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年轻人中更为丰富;而普氏菌属(Prevotella)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基于55种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团队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开发了一种新的生物学年龄指标——肠道菌龄(Microbial age),用以表征肠道菌群健康衰老状态。
研究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即使代谢状态严重紊乱(MCs45),若个体的肠道普氏菌丰度较低,其肠道菌龄更“年轻”,可大幅度降低CVD风险;这种保护作用独立于个体的实际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用药情况。
此外,即使在更高龄的老年人群中,“年轻”菌龄也能降低不健康代谢状态相关的CVD高风险。这表明,肠道菌龄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在预测与管理代谢紊乱老年人群的CVD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代谢紊乱与衰老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目前尚缺乏预测衰老的标准体系,有别于个体的实际年龄,生物学年龄(biological age)基于表型特征或分子生物学指标衡量机体生理功能的衰老程度,理论上可更精确反映机体衰老程度。
当前领域内普遍关注的衰老指标,如表观遗传改变、端粒损耗、蛋白组稳态失衡等12种最新汇总的衰老标志,没有考虑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该研究首次提出“肠道菌龄”的概念,并揭示其调节代谢衰老的潜在价值,有望为衰老评价体系中提供新标志。
另一方面,该研究在评价代谢状态时,综合考虑了包括肥胖、胰岛素敏感性、糖代谢、脂代谢、血压、肝功能、肾功能在内的21项指标,构建“代谢共患病亚型簇”,突破了既往千篇一律的单一代谢病评价方式,提出需要针对不同代谢亚型簇,采取不同策略、个体化管理远期心血管健康,从而推动从群体到个体的精准管理方案的制定。
作者简介
王卫庆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和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毕宇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方向: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与早期防控研究。
陆洁莉 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疾病的队列研究与临床干预。
徐敏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
王天歌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研究方向:糖尿病及代谢衰老结局的病因研究与精准防控。
来源:代谢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