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自然》杂志:疫情期间出生的孩子,大脑发育受到了哪些影响?

2022-02-14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妇产儿科前沿进展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引起的疫情符合“大流行病”(pandemic)的标准。一晃时间飞快,第一批在大流行期间出生的婴儿,如今已经有650多天大了。


人生最初的1000天,是儿童发育至关重要的早期基础。”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高级顾问Jennifer Requejo博士在内的很多儿科专家都同意这种说法。因此,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引起了他们的关注和担忧。


这些被称为“新冠一代”(COVID generation)的孩子们,在子宫内就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出生后看到的几乎所有陌生人都戴着口罩,听到的儿歌可能经常来自屏幕,甚至不知道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原本可以更多……


这些变化会不会延迟神经发育?如果会,影响有多大?会持久多久?疫情终结后可以补救吗?


要通过大规模分析得出结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但两年以来,一些小规模研究的分析结果正陆续透露出,疫情期间出生的一代受到的影响来自多方面,即便没有感染病毒。 


微信图片_20220125104632.jpg


《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深度文章就疫情如何塑造儿童的大脑和行为展开了探讨。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来看看一些现有的结果。


产前压力与沟通技能下降



纽约长老会摩根士丹利儿童医院的一些儿科专家从疫情之前就在关注婴幼儿的神经发育,尤其是出生后六个月内沟通技能和运动技能的发展


爆发新冠后,他们首先查看了病毒感染是否会造成新生儿神经发育延迟。好消息是,在妈妈肚子里就暴露于新冠病毒的胎儿出生后似乎没有出现他们担忧的问题。然而,很快他们发现了始料未及的问题


当研究人员将疫情期间出生的婴儿与疫情前的数据相比,发现这些“新冠一代”的婴儿,普遍在大运动、精细运动和沟通技能测试中,平均得分偏低。这种趋势与婴儿父母是否感染新冠无关,也就意味着,疫情大环境可能才是问题所在


根据他们最近在儿科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医学会小儿科》(JAMA Pediatrics)上发表的结果,研究人员分析说,母亲孕期经历的巨大压力可能是对胎儿的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疫情期间调查了8000多名孕妇。近一半的人报告有焦虑症状,三分之一的人有抑郁症状 ——比例远高于新冠爆发前的几年


他们在对出生后3个月的婴儿大脑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后发现,孕期焦虑或抑郁较严重的妈妈似乎会影响胎儿大脑的神经连接。


微信图片_20220125104709.jpg

▲研究人员查看了婴儿大脑中杏仁核(参与情绪处理的脑区)与其他脑区的连接


还有一些研究在产前压力与儿童发育之间发现了类似的关联。意大利心理学家Livio Provenzi博士和同事们观察到,孕期压力较大、更焦虑的母亲生下的婴儿,在三个月大时,调节情绪和注意力方面存在更多问题,例如无法保持对社交刺激的注意力,不那么容易被安抚。


一个或许令人宽慰的消息是,尽管子宫内的压力可能不利于婴儿,一些历史研究表明,这种影响未必持久


201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经历了洪水,一些孕妇在此期间承受了巨大压力。她们生下的孩子长到六个月大时,相比对照组显示出解决问题与社交技能上的缺陷;但到30个月时,结果显示产前压力与此不再有关,父母在孩子出生后对他们的需求有更敏锐的反应,幼儿的表现就越好


缺乏互动与运动技能缺陷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或许在出生之后:婴幼儿与父母、照护人员的交流互动不像疫情前那么多了尤其在隔离、封锁期间,许多小家庭的娱乐时间、社交互动被迫减少,而担任照护角色的人也可能因为巨大的压力或身体状况欠佳而无法充分地与婴幼儿一对一互动。


布朗大学的儿科副教授Sean Deoni博士和同事们开发和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研究婴儿的认知发育,追踪运动、视觉、语言技能的发展。然而这两年他们逐渐注意到,来研究所测试发育的孩子要比过去花更长的时间才能通过评估


他们用一套类似于智商测试的方法衡量婴幼儿的神经发育。


与疫情前十年(2011-2019年)内出生的婴儿相比,他们发现这两年出生的婴儿,言语、运动和整体认知能力显著下降


其中,低收入家庭的婴儿下降幅度最大,男孩比女孩受到的影响更大,大运动技能受到的影响最明显。这项研究已在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目前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进行审稿。


微信图片_20220125104713.jpg

▲Deoni博士与同事们评估了600多名3个月到3岁大的儿童,发现2020、2021年出生的婴儿在认知发育测试中评分下降


根据Deoni博士的分析,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缺乏互动


在尚未发表的后续研究中,他的研究团队记录了父母与孩子在家中的互动,过去两年中父母与孩子的交谈量低于往年。


此外,婴幼儿无法得到过去那么多的大运动练习,因为他们无法经常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或去游乐场。


缺乏与同伴的互动可能会阻碍一些孩子的神经发育,这一观点还得到了其他一些研究的支持。

例如2021年5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英国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当地189个家庭,家长报告了家中8个月至3岁之间的孩子在疫情期间是否上过日托或学前班,同时研究人员评估了这些孩子的语言和执行功能技能。


他们发现,疫情期间在集体中得到照护的儿童,相关技能会更强


这项研究还发现,集体照护的优势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更为明显,因为这类家庭通常更难在家中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家长也更难在同时照顾幼儿、教育其他孩子和工作之间分配时间。


罩的影响



戴口罩对儿童发育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心理学家所做的实验显示,戴口罩和戴墨镜一样会容易把人认错,并错误理解面部传达的多种情绪。


此外,对于正在学习语言的幼儿来说,当不透明的口罩遮住了嘴部的运动,会不会影响他们理解大人说的话,也是家长们担心的一个问题。


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心理学家Edward Tronick教授在70年代做过一个经典实验:父母在与婴儿面对面互动时,


如果突然面无表情,会让婴儿惶恐不安,减少互动。


在疫情期间,他和同事开展了一项新的实验,来考察口罩是否会产生类似的影响。


他们通过家长们用手机录下的视频来评估家长与婴儿的互动,发现婴儿在注意到父母戴上口罩后,表情会短暂的改变、转移视线或手指口罩等,但不会中断与父母的互动,这些行为似乎表明,口罩并没有完全阻挡孩子对情绪的感知


另一项研究考察了不同口罩对2岁孩子识别语音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戴着不透明的口罩说出孩子熟悉的单词,不影响孩子的理解,与不戴口罩时的识别结果是一样的


研究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心理学家 Leher Singh 博士认为,儿童“比我们以为的更会弥补信息缺陷”。


但研究人员发现,戴着透明面罩说话时,由于透明介质给视觉观察带来一定干扰,反而会影响孩子对口语的识别。


如何让新冠一代更好成长?



许多研究者相信,对于这两年出生的婴儿,疫情究竟对他们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要从这些早期研究中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


有多国研究机构参与的一些大型研究已经启动,研究人员也在通过数据分享进一步了解如何让新冠一代更好地成长。


一些研究人员持有积极的想法,认为很多发育落后的孩子是能够迎头赶上的,并且不会有持久的影响


例如纽约大学Grossman医学院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 Moriah Thomason教授表示,一些指出负面趋势的研究结果可能更容易引起关注,“但我相信这代人最后不会受到这场大流行的伤害。”


她正在开展的研究也在评估母亲的产前压力如何影响婴儿,但她强调:“儿童的适应能力很强,弹性很强。我们乐于看到随着情况好转,孩子们能够在很多事情上‘反弹’回来。” 


另一位儿科专家Dani Dumitriu医生同样相信,即使孩子们的大脑真的受到疫情影响,也为时未晚:"六个月大的孩子的大脑可塑性很强,我们可以进行干预,改变其发展轨迹。”


现有的这些研究则提示,在怀孕期间获得更多的支持,例如来自伴侣或亲密朋友的支持,减轻孕妇的压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人员还主张,在孩子出生后立即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支持家庭。父母可以定期与年幼的孩子玩耍和交谈,让他们有机会在安全的环境中与其他人一起玩耍。一些旨在支持家庭和儿童的政策将会为这特殊的一代更好的发挥作用。


本文转载自学术经纬(ID: Global_Academia),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如有需求请至学术经纬回复“转载”申请转载权限。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