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睡不好影响多,看看如何改善青年克罗恩病患者的睡眠和疲劳 | 研究速递

2021-04-1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炎症性肠病非原创


成人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常伴睡眠不佳。在成人克罗恩病(CD)患者中,有50%~82%患者存在睡眠不佳,而超过64%的患者报告有疲劳感。IBD青少年患者中,25%~55%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且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尽管睡眠和疲劳的病因不同,但两者均与疾病活动性的增加、并发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相关。


77%成人IBD患者报告在疾病活动期存在睡眠不佳,但也有患者报告在非活动期也会出现睡眠不佳;活动性IBD患者中,86%有疲劳症状,而缓解期患者则有22%~41%有疲劳症状。大多数IBD治疗药物不会影响患者睡眠,但可能与疲劳症状相关。


睡眠障碍的治疗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两种手段,已有研究显示行为干预可改善慢性病人群的睡眠质量和疲劳症状。但是这两种干预手段在伴有睡眠障碍的青少年CD患者的可行性尚未得到验证。安非他酮是一种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再摄取抑制剂,在某些慢性疾病状态下能够改善患者睡眠和疲劳症状,且耐受良好。在CD患者中,安非他酮可减轻抑郁症状和炎症状态。下述研究的目的是测试使用分步干预措施治疗年轻CD患者睡眠不佳和疲劳症状的可行性和疗效。



方法


本研究是针对睡眠和疲劳干预措施的两阶段开放试验,在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评估睡眠及身心健康的定量措施和访谈)后,为期12周的干预措施还包括两个连续的步骤:① IBD患者睡眠的简单行为疗法(BBTS- I,4周);② 为持续疲劳的受试者亚组增加精神药物安非他酮缓释剂(BUP-SR,8周)。


结果


在18个月内有232例CD患者就诊(中位年龄24岁),其中112例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维疲劳量表(MFI)筛查为阳性,其中68例CD患者完成了更全面的基线评估。该68例患者中的52例参加了BBTS-I干预的第一阶段。在BBTS-I开始4周后,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疲劳症状有了显著改善。在第二阶段满足疲劳阈值标准的52例患者中,有33患者加入了BUP-SR+BBTS-I组,19患者仅参加了BBTS-I干预组。第二阶段开始8周后,两个干预组的睡眠、疲劳、焦虑和抑郁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两个干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分步干预方法表明,BBTS-I方法可以改善CD患者的睡眠障碍,但只能部分改善疲劳症状。与单独行为疗法相比,部分将BUP-SR纳入行为疗法患者的疲劳症状会进一步得到改善,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解读

该研究证实,睡眠障碍、疲劳以及相关焦虑、抑郁症状会影响青年CD患者的生活质量,仅有胃肠道症状而没有炎症指标升高,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和疲劳。


该研究是首个针对睡眠和疲劳管理分步干预措施做评估的探索性研究,干预措施包括针对睡眠的行为疗法以及对疲劳治疗效果不佳的年轻CD患者使用精神药物。该研究显示为期4周的行为干预(BBTS-I)对改善CD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疲劳症状有效。


这项研究证明,针对失眠和疲劳的行为疗法是可行的,并且干预时间延长与睡眠不佳、疲劳和精神症状(而非疾病活动性)的改善相关。辅以安非他酮可以进一步改善疲劳症状。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在CD患者中筛查可改变神经生物学症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以改善患者睡眠和疲劳为主的分步疗法。为确定睡眠和疲劳症状的改善对疾病活动性的影响,特别是安非他酮对疾病活动期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将来还需纳入疾病活动性更高的患者加以验证。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赵灵逸 沈骏

文章首发自IBD学术派(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