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病负担持续上升,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重要原因,其规范化诊治已成为卒中防控的关键环节。近日,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脑血管功能与疾病分会等联合制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发布。
《指南》基于近年来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系统更新了ICAS的定义、流行病学、预后及高危人群特征,并基于现有证据就相关筛查、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法和策略提出了30条推荐意见,旨在提高临床和科研人员对ICAS的重视和认知,促进对相关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以期降低ICAS的患病率及相关的卒中、认知障碍和其他临床事件风险,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
《指南》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和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专家组共同制定,通过系统文献检索与证据质量评价,并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和专家共识,采用分级推荐的方法以保证科学性与前瞻性。《指南》制定工作于2024年4月启动,历经多轮线上、线下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后于2025年3月定稿,并最终于2025年8月发表。
《指南》中的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主要参考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制定的有关患者诊疗中的临床策略、干预、治疗或诊断试验的评级系统。有关疾病定义、流行病学、预后和卒中风险人群差异性部分的内容因不涉及干预或治疗,因此《指南》中并未给予推荐意见。而对于缺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但专家共识明确的临床问题,通过专家组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给予实践指导建议。
ICAS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颅内动脉管腔狭窄,其狭窄程度在50%~99%之间。通常,将狭窄率在50%~69%的病变定义为中度狭窄,而70%~99%的病变则被归类为重度狭窄。其中,根据是否导致受累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卒中或相关TIA,将ICAS分为症状性ICAS(sICAS)和无症状性ICAS(asICAS)。
《指南》指出,对ICAS的患病率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存在较大难度,而既往相关队列研究在人群特征、确诊ICAS的影像学方法以及ICAS管腔狭窄率的定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尚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或人群的ICAS患病率数据。总体而言,ICA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和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多而升高,并且存在显著的种族差异。亚裔、非裔及西班牙裔人群的sICAS和asICAS患病率均高于高加索人群。
社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asICAS患病率亦随年龄增长和危险因素增多而升高,可高达10%~20%,亚裔、男性、年龄较大以及合并常见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的人群为ICAS的高危人群。30%~50%的缺血性卒中或TIA亚裔患者存在sICAS, 该比例在非裔患者中高达1/3、西班牙裔中约15%,而在高加索人群中为5%~10%。因此,《指南》明确指出,ICAS在我国社区人群及缺血性卒中/TIA患者中的患病率均较高,总体疾病负担重。
基于现有证据,《指南》明确指出,ICAS不仅是卒中和TIA的重要病因,也是认知障碍和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ICAS患者的卒中及死亡风险在不同人群和随访时间内存在明显差异,社区asICAS人群的年卒中风险高于无ICAS人群。由于asICAS患者相对年轻,其长期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的风险也相对较高。例如,顺义研究显示,在ICAS人群的4.4年随访时间内,卒中的发生率为11%,卒中或死亡的总发生率为15%。
近年来,在规范化药物治疗下,sICAS患者的卒中复发和死亡风险呈下降趋势。在20年前的WASID试验中,重度sICAS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或死亡风险约22%;在10余年前的SAMMPRIS试验中,药物治疗组1年风险约13%;而在最近发表的、来自中国的CASSISS和BASIS试验中,药物治疗组1年风险分别约为7%和9%。但在真实世界中,由于患者管理和治疗依从性等与临床研究存在差距,sICAS患者卒中发生后的首年,其复发和死亡风险仍可达10%或以上。
目前,多项针对社区人群、记忆门诊患者、轻度认知障碍的神经科住院患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横断面和队列研究均证实,asICAS与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ICAS亦可能与卒中后认知障碍和痴呆风险有关,但ICA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是否独立于卒中或其他危险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
ICAS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低灌注、栓塞和微梗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轴突损伤、突触功能障碍以及脑萎缩等相关;ICAS还可能通过影响传统血管危险因素,进而对脑健康产生作用,从而导致认知功能下降。
专家简介
冷昕祎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科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委员,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 助理编辑,Strok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European Stroke Journal 编委。
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及影像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中国香港研究资助局、中国香港医疗卫生研究基金等多项课题,总经费>700万元,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总影响因子>270。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
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
徐蔚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世界神经超声联盟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超声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脑血管功能与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神经超声,神经影像,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多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