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您的需求,提升文章内容质量,诚邀您花几分钟参与本次有奖问卷调研。参与者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
上期回顾
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是由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而来的一项创新性内镜微创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固有肌层(MP)的食管、胃、直肠等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的黏膜下肿瘤(SMT),如平滑肌瘤、间质瘤(GIST)等的治疗。
STER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在距离肿瘤口侧一定距离的黏膜上做切口,建立黏膜下“隧道”,循隧道逐步分离黏膜下层,直至暴露肿瘤,将肿瘤在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完整剥离,最后封闭隧道入口。
该技术既能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又能有效保持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大大降低了术后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显著优点。
部位:食管、胃底、胃体、直肠等管壁结构清晰的消化道。肿瘤类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
肿瘤大小:一般建议直径在2.0 cm~4.0 cm之间为宜。对于<2 cm的肿瘤,可直接行ESE或EFTR;对于>4 cm的肿瘤,操作难度和风险显著增加,需谨慎评估。
超声内镜(EUS)评估:肿瘤边界清晰,无显著外生性生长或周围组织浸润迹象。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等无法耐受内镜手术者。
肿瘤表面溃疡形成或考虑恶性可能且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
肿瘤与浆膜层紧密粘连,或EUS提示高度恶性风险(如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存在液化坏死区)。
既往有消化道手术史,局部解剖结构紊乱,建立隧道困难者。
全面评估: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检查。高龄或合并症者需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影像学评估:超声内镜(EUS)是必须的,明确肿瘤起源层次、大小、边界、回声特性。
消化道准备:食管手术需禁食>6小时;胃部手术需禁食>8小时,必要时清洁胃腔;直肠手术需进行规范的肠道清洁。
知情同意:详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过程、优势、潜在风险(穿孔、出血、感染、气胸、纵隔气肿等)及替代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内镜系统:首选治疗型电子胃镜/肠镜,附带注水功能。
切开刀:Dual刀、Hook刀、IT刀-nano、Hybrid刀等(根据术者习惯选择)。
止血设备:热活检钳、Coagrasper止血钳、氩离子凝固术(APC)设备。
特殊设备:CO2灌注系统(强烈推荐,可显著降低气腹、气胸风险)、透明帽。
其他:金属夹(有条件可准备OTSC)、高频电发生器、吸引器、生理盐水。
进镜找到肿瘤,结合EUS和镜下观察,精确定位。
于肿瘤口侧(食管/胃)或近端(直肠)3~5 cm处,用电刀进行黏膜下注射,形成液垫后,用切开刀进行点状或短线性标记。
技巧:标记点不宜过多,2~3点即可,避免后续隧道入口过大。
在标记点处再次黏膜下注射,充分抬举。
用切开刀(如Dual刀)纵行切开黏膜层约1.5~2.0cm,暴露黏膜下层。
技巧:切口方向应与消化道长轴平行,避免横向切开以减少张力。切口长度要足够,方便内镜进出和操作。
边注水边分离,利用镜身前端和透明帽的钝性分离,结合电刀的低功率电凝(如Endo-cut Ⅰ模式,效果3-2-2)进行锐性分离,逐步向肛侧肿瘤方向推进。
技巧:
1.保持隧道中线:始终在隧道中央分离,避免“打偏”至肌层或黏膜层,造成穿孔或隧道顶部破损。
2.利用透明帽:透明帽能撑开组织,提供稳定视野和操作空间,是创建隧道的神器。
3.“蓝井”指引:黏膜下注射的蓝色染料(靛胭脂)可勾勒出隧道的边界,如同“蓝色矿井”,指引分离方向。
4.层次是关键:理想的分离层次应在黏膜肌层下方,紧贴固有肌层上方。见到疏松的纤维网状结构且少血管区,说明层次正确。
隧道分离至肿瘤所在位置,可见肿瘤在隧道底部隆起。
小心分离肿瘤与固有肌层的纤维粘连。使用电刀在肿瘤包膜外进行精细剥离,尽量保留肿瘤完整性。
技巧:
1.“环周分离”原则:先分离肿瘤的四周和底部,最后处理与肌层连接最紧密的部分。
2.处理滋养血管:遇到进入肿瘤的滋养血管,可用电刀或热活检钳预凝断后切断,减少出血。
3.避免暴力:切忌牵拉肿瘤,以免撕裂固有肌层导致穿孔。利用镜身和刀具的配合进行钝锐性结合分离。
肿瘤完全游离后,可用圈套器、网篮或抓钳将其经隧道拖至腔道内,或直接经口/肛取出。
将内镜退至隧道内,仔细检查隧道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肌层损伤或穿孔。
彻底止血:对所有可见血管断端和渗血点,用热活检钳精准电凝止血。
将内镜完全退出隧道。
用金属夹从切口的两端向中间对合夹闭隧道入口,确保黏膜对合整齐,完全封闭隧道。
若切口较长或张力较大,可采用“尼龙绳+金属夹”的荷包缝合方式(Loop-and-clip方法)或使用OTSC吻合夹关闭,更为可靠。
1.禁食补液:术后常规禁食24-72小时,并给予抑酸、补液、营养支持治疗。
2.预防感染:常规应用抗生素2-3天。
3.密切观察: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颈胸部皮下气肿、腹痛、发热、黑便等。
4.逐步恢复饮食:确认无并发症后,先流质→半流质→软食,逐步过渡。
5.病理送检:将切除的肿瘤标本展平固定,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预防:使用CO₂灌注,控制注气压力和速度,避免手术时间过长。
处理:多数可自行吸收。大量气胸影响呼吸时,需行胸腔闭式引流。
预防:保持正确分离层次,操作轻柔。
处理:术中发现的肌层小裂口,可用金属夹夹闭;若为全层穿孔,应尝试内镜下夹闭,失败则需外科手术。
预防:术中对可见血管预凝止血。
处理:术中出血首选热活检钳精准电凝。术后迟发出血,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原则进行。
预防:无菌操作,术后足量抗生素。
处理:加强抗感染治疗,形成脓肿则需引流。
1.学习曲线:STER技术难度高于普通ESD,建议在熟练掌握ESD技术后再开展。先从食管小肿瘤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团队配合:与助手、护士的默契配合至关重要,特别是注水、吸引、递送器械的时机。
3.术中决策:若隧道内肿瘤剥离困难、出血控制不佳或发现穿孔,应果断中转为腹腔镜辅助或外科手术,保证患者安全永远是第一原则。
4.“杂交”技术:对于部分瘤体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肿瘤,可采用STER结合ESE(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的“杂交”技术,即在隧道内将肿瘤大部分游离后,主动切开隧道顶部的黏膜,将肿瘤直接拖入管腔切除,再关闭黏膜切口。
EFTR经验及操作技巧 | 中日携手・遵医领航⑬
作者: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王海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