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1月29日下午共有胸部肿瘤专场、结直肠肿瘤专场、妇科肿瘤专场、泌尿肿瘤专场、淋巴瘤专场+血液肿瘤专场、鼻咽癌专场+头颈肿瘤专场、转化研究专场一、儿童肿瘤与血液病转化研究专场、对话肿瘤学学术出版-论文发表与科研诚信专场九大分会场。
首场学术报告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万德森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共同主持。
日本爱知县癌症中心Kei Muro教授首先分享了日本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晚线治疗策略,随着越来越多预测性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未来可能真正实现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随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顾晋教授分享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一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完全缓解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局晚期直肠癌患者,在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得临床完全缓解者,不能从外科手术中获益,观察等待策略是安全有效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在题为“大肠癌防治:差距与方向”的报告中,分享了美国、日本、韩国等结直肠癌的诊疗现状,回顾了我国大肠癌筛查的历史,强调了规范化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的重要性,蔡教授指出外科治疗计划的设计正确与否是重中之重,其他需要考虑的还有是否根治切除,治疗方法和手段的选择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介绍了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中国专家共识,发布共识的初衷是因为大部分临床医生不了解MSI的定义及其报告的意义;多种二代测序(NGS)进入临床,如何准确地甄别检测结果将决定患者的临床用药;同时大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上市,临床医生如何选择最佳使用人群。最终形成的共识包括,所有结直肠癌患者均应进行MSI状态筛查;晚期实体瘤患者(如胃癌、小肠癌、子宫内膜癌、尿路上皮癌、胰腺癌、胆管癌等),如考虑免疫治疗,应进行MSI状态检测;MSI检测方法包括认证的免疫组化(IHC)、聚合酶链式反应(PCR)、NGS方法,三种方法各有优势。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潘志忠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从临床病例视角介绍了中心晚期结直肠癌的全程管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梳理了分子标志物指导下的转移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思考。
编辑 | 刘婷(中国医学论坛报)
照片来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