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精华速递】胡大一:专家心内科笔记

2018-05-15作者:论坛报心血管资讯
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预防

    第一 应该给公众提供一些非常简便易行的数字和措施,这些数字就是:0、5、30、140、90,吸烟是0,5是胆固醇降到5以下,30是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140是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第二 是采取一些药物,比如说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β阻断剂和ACEI,对心肌梗死的患者,每用一种药,大概可以使两年的心血管事件下降20~30,他汀可使心血管事件下降30,其他都是25。但是对这么重要的二级预防药物现在用得不够。明确确定了后天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危险因素是主要问题,90的心肌梗死可以被后天传统的危险因素所解释。

 九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发生心肌梗死,按轻重排序,

    第一是血脂异常,胆固醇增高,

    第二是吸烟,

    第三是糖尿病,

    第四高血压,

    第五是腹型肥胖,

    第六是缺乏运动,

    第七是饮食缺乏水果、蔬菜,

    第八是精神的紧张。这八个是增加心肌梗死的因素,

    最后一个因素是心肌梗死减少的相关因素,就是坚持长期少量饮酒,刚才我讲什么是少量饮酒,就是10克酒精,250毫升啤酒,100毫升葡萄酒,25毫升白酒。这九个因素都是可防可控的,买个皮尺量腰围,买个血压表量血压,血糖的话,也可以做。

    血脂各个医院,都能测,吃什么水果、蔬菜,运动,不抽烟,这都是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另一个结论是6个心肌梗死5个可预防,如果抓住三个因素,一个是不吸烟,第二是胆固醇控制达标,第三是控制高血压,6个心肌梗死5个可以预防。管好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

休克的综合治疗

    [总的原则]扩容、给氧、纠酸、血管扩张剂、抗菌、抗凝、激素、强心、防止并发症、抗自由基、中药。以扩容为重点。

    [扩容原则]超量扩容,要多少给多少。补液以先浓后淡、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

    [扩容疗效标准]⒈血压90mmHg以上⒉脉压2090mmHg以上⒊中心静脉压6~300pxH2O⒋舒张压40mmHg以上⒌心率100次/分以下⒍尿量每小时40ml以上⒎呼吸正常⒏意识清楚

AMI治疗

      一个基本原则:尽快开通罪犯血管,

     两个基本点:稳定心电和血压——A(ACEI)、B(β阻滞剂)、  C (可达龙)、D(多巴胺)、E(心电起搏),

     三大并发症的救治: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低血压和休克,

     四“抗”措施:抗血板、抗凝、抗心绞痛、抗氧化,

     五“血”调控:血容量、血灌流、血脂、血糖、血尿酸,

     六“官”保护:心、脑、肺、胃肠、肝、肾,

     七“字”要诀防再发:A、B、C、D、E、F、G。

      A. aspirin 抗小血板聚集(或氯吡格雷、噻氯匹啶)anti-            anginals 抗心绞痛(硝酸类制剂、钙拮抗剂等)

      B. beta-blocker 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等

           blood pressure control 控制好血压

      C. cholesterol lowing 控制血脂水平

          cigarettes quiting  戒烟

      D. diet control 控制饮食

           diabetes treatment 治疗糖尿病

      E. education 普及有关冠心病的教育,包括患者及家属

          exercise 鼓励有计划的、适当的运动锻炼

      F. fallow-up 随访

      G. green passge 绿色通道

冠心病三级预防方案__ABCDE方案

对于广大冠心病患者来讲,要牢记5条基本措施,即所谓ABCDE方案。

    A.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pirin)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前者具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减少冠脉内血栓形成;后者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重塑、变形,对合并有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更有帮助。

    B.应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和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目前已证实,若无禁忌症的心梗后患者使用β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梗复发率、改善心功能和减少猝死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对防治冠心病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来讲,血压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可减少冠心病的急性事件,且可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

    C.降低胆固醇(Cholesterol)和戒烟(Cigarettes)。众所周知,胆固醇增高是引起冠心病的罪魁祸首,血清胆固醇增高应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服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把胆固醇降到4.6毫摩尔/升(180毫克/分升)以下,这样可大大降低心梗的再发率。通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心梗后患者即使血清胆固醇正常也要服降脂药,尤其是他汀类药,这样就能大大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凡是心梗患者无论血清胆固醇增高还是正常,都需长期服用降脂药。至于戒烟的好处人人皆知,不仅可降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和肺癌的患病率,还可减少烟对血管内皮的损害,从而达到减少冠心病发生的目的。

    D.控制饮食(Diet)和治疗糖尿病(Diabetes)。

    冠心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有管好嘴,吃出来的。每天进食过多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是促发冠心病的最大危险因素。因此,心梗后的患者应当远离这些高胆固醇食物,提倡饮食清淡,多吃鱼和蔬菜,少吃肉和蛋。糖尿病不仅可以引起血糖增高,也是引起脂质紊乱的重要原因。在同等条件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患病率比血糖正常者要高出2―5倍。由此可见,控制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是何等重要。

    E.教育(Education)和体育锻炼(Exercise)。冠心病患者应学会一些有关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冠脉事件的急救知识,如发生心绞痛或出现心梗症状时可含服硝酸甘油,别小看这些简单方法,这可大大减轻病情和降低病死率。心梗后随着身体逐渐康复,可根据各自条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及减肥。这样不仅可增强体质,也是减少冠心病再发心梗的重要举措。

    总之,广大冠心病患者若能在医生指导下,定期随访,牢记并坚持上述ABCDE方案,相信不少冠心病心患者,仍可良好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和过上正常生活,颐养天年。

 心收缩功能不全处理ABCs原则

    (1)ACEIARBAbstain from Alcohol (禁酒)。

    (2)BBBKBNP。

    (3)C:联合应用肼肽嗪和消心痛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的应用。D:利尿剂毛地黄饮食控制限钠水摄入。

左主干

(一.)横位心:LM较短。LAD有一个头向走行。足位比头位好。蜘蛛位可以很好地显示LM的长度。

(二):垂位心:LM向下走行。LAO"cra可以更好地显示Lm和前三叉。

(三):LM开口.用正位头.足。LAD的投照常规用右头_~若LAD和LCX重叠太多用左头看LAD中段和S及D的关系用正位头。不同体位观察LAD:右头:一揽全局。处理LAD中远段病变用。需深吸气并屏气。

左头:对显示主干和.D.S的分叉病变有优势。

正头:显示前降中段及分支。

右足:显示前降中段和间隔支 LAD观察:(1.)区分LAD和大D:左头。(2):观察LAD远役:右10头25_40(3):LAD开口和近端:用足位。LCX:用足位。足角越大LCX显示越好。

    冠心病一半诊断错误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作为第一大致死病因,其患病率及患病人数自然“无病可比”。中老年人患冠心病似乎都已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前不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副教授透出惊人信息:在门诊,当作冠心病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竟约有一半是误诊!许大夫说:“许多地方冠心病的诊断非常混乱,误诊率特别高,有很多不是冠心病的人也被诊断为冠心病。有一段时间,我接诊过的10个被诊断为冠心病的人中就有8个不是。”他认为冠心病的门诊误诊率不敢说有80%,但一半大体是不为过的。 

    为探个究竟,记者随即连续拨通了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及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纪林教授的电话,也都得到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严晓伟副主任甚至还作了补充:“严格地说,这不能叫误诊,误诊是将此病诊断为彼病。这应叫诊断错误。”据了解,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许多医院,似是而非的症状,但凡年轻人便诊断为心肌炎,年老者就是冠心病。其实,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患的只是心脏神经官能症。造成这一情况,有医生的原因,也有患者自身的原因。

    “现在的人很奇怪,似乎是怕没病,不怕有病。许多人所谓的冠心病其实是自己想出来的,只要有一点胸闷、气喘、胸口疼等不舒服的感觉,就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去看病时如果医生说他没有冠心病,说不定他会说你没水平。”

    许俊堂副教授哭笑不得地告诉记者,而作为一些医生,一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仅凭静息心电图ST-T的变化就下了冠心病的定论。“这是延用六七十年代的诊断标准造成的结果。”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陈纪林教授说,“事实上,静息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只有20%~30%的特异性。”

    诊断冠心病最有效的办法首先是仔细问诊。对于无法确诊或有怀疑的病人,可先行运动试验,若运动试验为阳性,应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造)。“由于冠造是一种侵入性的检查,可以直观心脏血管狭窄的情况,所以可说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问诊对诊断冠心病非常重要。“如能仔细了解患者症状的话,问诊大体能确定是否是冠心病。”许俊堂副教授告诉记者。“关键是一些医生对冠心病的特异性症状掌握得不是很全面、很准确。比如,有些患者胸闷、胸疼等症状是出现在休息的状态下,但真正的心绞痛病人病情发作应是在运动即心脏负担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大的情况下。又如,由于冠心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所以许多医生就轻易地将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某些更年期症状都归结于冠心病。”胰岛素初始用量的估算与调整。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8为mmol转为mg/dl的系数;x 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x 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I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

    如何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日总剂量不变,将总量的2/3放在早餐前,1/3量放在晚餐前

 心血管病预防的五条防线,防发病。

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防事件。保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预防血栓形成,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和脑卒中等可能致残、致死的严重事件

防后果。发生 ACS等严重事件后,及早识别,及早预防,挽救心肌,挽救生命防复发。

二级预防,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防治心力衰竭

   第一条防线:防发病

    中国有句古话叫“防患于未然”,中国的《黄帝内经》几千年前就挑明了“上医治未病”。什么叫防未然、治未病呢?这就是一级预防,就是在没发病的时候就去防病,就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就是将我们防病治病的重点从“下游”转到“上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学模式的转换。

    一级预防怎样去做呢?过去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分兵进攻把守,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往往是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静息生活方式等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在横向上,心脏学等应紧密结合起来,共同综合治理控制上述的多重危险因素。在纵向上专科医生应关注社区干预,与全科医生联防,加强我国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这是科学研究———院内治疗—院内急救———院前急救(社会、社区)多种医学功能的集合。结成广泛的联盟,筑起全面的防线,必须从一级预防下手。如高危高血压病人(占20),仅靠饮食、锻炼是不能控制血压的,必须用药物干预,而且要特别强调温和适度的锻炼;中危的高血压患者(占10),改变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与有氧代谢运动,锻炼的“口子”也可开大一些;5是低危的,即很轻的高血压病人,可以靠运动、控制危险因素等调整6个月,以观后效。要分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危险因素是什么,估计其未来10年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危险程度。如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这两个危险因素常常狼狈为奸,必须吃药治疗,必须同时有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对于没有糖尿病的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限盐6个月后再决定是否用药。这里要特别提醒一句,在血脂异常的干预力度上,糖尿病是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危险程度等同(称等危症),切切不可忽视。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通科)医生的联防。现在很多人处于亚健康,当有疲劳、记忆力减退时,就要到医院去看,一个优秀的专科医生会给他开出综合性的健康处方,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全面干预;但是很多人出了医院大门,又被工作生活的惯性卷进了旋涡里,这就急需社区医生干预和把关,由社区医生盯着他去实施健康处方。社区医生也有个轻重缓急,轻的不用老去看,打打电话监督就行。老百姓往往忽视自己身边唾手可得的社区医生,一点小病就上大医院,巴不得认识个大医院的名医为自己排忧解难,可越是大医院越是名医他就越忙,最正确的是选一个优秀的社区医生作为自己的“私人医生”,经常与他沟通。

    医院专科医生与社区的全科医生的联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病人可获得连续性治疗而不至于医院开了药,制定好了方案,回到社区就都变了。其实社区的全科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是联盟关系,互相接班的关系。只有专科医生与社区全科医生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心血管病防治实践的连续性。

    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WHF宣布2002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生命需要健康的心脏( AHeart for Life)”,鼓励公众。增加体育活动,提倡有氧代谢运动(走路、跑步、跳绳、骑自行车、划旱冰、球类等),提倡健康饮食与戒烟,特别推荐跳绳作为有氧代谢运动的简便方式在全球开展。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对于血糖的干预,内分泌专家呼吁甚至应在非糖尿病的患者中进行早期识别与诊断代谢综合症。这些病人应接受强有力的行为干预,改变生活方式,对降压降脂的治疗更加强化。对于血压的干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目前控制得最有成效的美国为27,英国仅为6,而对预后意义更大的收缩压的控制更差。干预血脂异常是一级预防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五条防线始终的主线。心脏病学专家正在验证一个解读心脏保护的假说,这就是可能没有统一固定的目标胆固醇水平,而应综合考虑病人具有的危险水平,干预的是危险水平,而不是单一的血脂水平。有学者提出,“他汀就是新的阿司匹林”,对于已患冠心病的患者或高危人群,应广泛运用,但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争论仍有待于更多的临床实验证据来回答。目前对血脂异常的干预达标率很低,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线的调脂药用得太晚,太少,剂量太小,时间太短。50的病人1年后停药,90的病人5年后停药,以往接受介入治疗的病人合理使用他汀类药者不足四分之一。

    第二条防线:防事件,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事件的基础是“不稳定斑块”及其破裂后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血栓,前面说过,半数以上的事件并无先兆而突然发作,目前尚无预测手段。

    防事件对于稳定斑块的患者(见于稳定性心绞痛)是保证其斑块继续稳定,不向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对于不稳定斑块(见于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是促使其向稳定转化,防止发生心梗及脑卒中。

    防事件的核心是两个“防”,第一是构筑一条调脂(他汀)防线,这会使原来稳的更稳,原来不稳的向稳定转化。他汀类药物除降脂作用外,可能具有另外附加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即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抗炎作用和抗栓等促使斑块稳定。第二是抗栓,最便宜、最有效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预防用量75mg至80mg每日1次,晚上睡前服。但在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发时,第一次阿司匹林剂量不应小于150mg,应将药片嚼碎服下,以便尽快起作用。“高血压理想治疗”实验结果表明,在满意控制血压的同时,每日服用阿司匹林75mg,可使心肌梗死的危险率降低30左右,而不增加脑出血的危险,但可能使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出血,如胃肠出血增加两倍。

    总体上讲,充分治疗高血压,联合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预防心肌梗死有益。但应注意两点:1、应在把血压控制在满意水平基础上联合使用阿司匹林。2、注意减少出血并发症,有溃疡病史者,尤其是老年病人应更加小心。目前抗栓治疗又有了新思路,对于不稳定斑块(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单用阿司匹林不够,对于这些高危病人还应联合用上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副作用小,对胃刺激小,对减少白血球的威胁小。现在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 PTCA,球囊扩张支架)前后的常规用药。对于后果严重的静脉血栓栓塞和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阿司匹林的疗效较差,不如华法林,但使用华法林时,一定要定期检测用药后的抗凝强度,采用的指标是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INR过高(>3.0),易出血;过低(<2.0),常疗效差。目前正在研究一种新的直接口服的凝血酶抑制剂( ximelagatran),口服后迅速转化为有效代谢物,无需监测,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第三条防线:防后果。这里我要送大家一句警句。“有胸痛上医院”。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急性心梗半数以上无先兆,而以突发的胸闷胸痛为表现。从血栓形成到血管供应的心肌组织坏死,动物学实验是1小时,在人身上最晚是6—12小时。所以我们心脏科医生的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1小时”,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时间窗———即抢救的黄金时间。时间窗没有抓住,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我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快开通导致梗死的“罪犯”血管,溶栓要求在到达医院后半小时内进行, PTCA要求在到达医院后60—90分钟之内进行,如能在起病1小时内完成溶栓和 PTCA,即使用最先进的检查技术也查不到梗死的痕迹。抢救所用的药物(溶栓药)或器械(如)的成本是固定的,治疗越早,挽救的心肌越多,挽救的生命就越多。

    目前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瑞典是全民保健,急救设施和措施十分完备,真正能早期及时实行 PTCA干预的医院仍很少。我们目前也差得很远,病人到医院,会碰到不同水平的医生,往往是病人来的越早,临床表现越不典型,从看急诊———办手续———交钱———确诊———监护室———导管室,其中有很多消耗宝贵时间的致命的薄弱环节。1995年我最先呼吁并建立起心血管病抢救的绿色通道,有心脏专科的医生24小时全天候诊,导管室的钥匙直接握在手中,对病人家属讲明急性心梗的致命性和可救治性,讲明费用,不预收费用,先抢救生命,后补交费用,因为急性心梗病人“命系1小时”,中间环节太多,生命就没有了。“有胸痛上医院”,这个口号标志着院前急救理念的普及,1987年我从美国回来后一直在宣传这个理念。

    目前在相当多的百姓中间存在着三个误区:一是忽视心梗的紧急信号——胸痛。因为心梗的发生常常在后半夜至凌晨,患者往往因不愿叫醒亲属而等天亮,坐失良机。二是一向没病、没有胸痛的人突发胸痛时,以为是胃疼,挺挺就过去了,这一挺把命挺没了。三是心梗发生在白天时,患者也去了医务室,基层医疗单位顾虑转诊有危险未将其转送到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使宝贵的“时间窗”终于关闭。因此有胸痛上医院,不是上医务室,而是尽快呼叫急救系统,要去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

    第四条防线:二级预防防复发。对于已经获救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存活者,最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防复发。这是再发严重心血管事件的极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是没发病时去防病,那么二级预防就是已发病后防止“二进宫”,即防止第二次复发。已有丰富的临床实验证据表明,二级预防的 A、B、C、D、 E防线具有重大意义。

    A:1Aspilin(阿司匹林);2ACE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B:1 B———blocker (B———受体阻断剂);2Blood pressure control(控制血压)

    C:1Cholesterol Lowing(降胆固醇);2Cigarette quitting(戒烟)

    D:11Diaetes control(控制糖尿病);2Diet(合理饮食)

    E:1Exercise(运动);2Education(病人教育)。

   这个性命攸关的二级预防的五个方面,每项有两个内容,都非常重要,每一位病人都要逐条逐项去做,并持之以恒。这个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现在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服用各种各样的“没有”副作用也作用不确切的无效药物或无效保健品,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虽然服用的药品品种对了,但剂量太小或用的时间不对;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第一次发病后经过抢救没事了,就好了伤疤忘了疼,也不去看病了,也不吃药了,这很危险;还有的嫌用药麻烦,吃吃停停,停停吃吃,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需要二级预防的患者应遵循这五条,对自己的病情、病程进行自我管理、不妨作一个健康档案,每天记记健康日记,探寻自我健康的规律。已患冠心病、脑卒中或作过PTCA或搭桥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或社区复查随访,有事报病情,无事报平安,获取防病的指导。

    第五条防线:防治心力衰竭。由于早期干预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心梗、脑卒中的患者存活下来。前面说过,慢性心衰是从心梗逃出者10年至15年后的一个常见归宿,因为慢性心衰预后差,花费巨大,已成为全球性最沉重的医疗负担。目前对慢性心衰有很多新的疗程,药品相对便宜的住院费高,因为慢性心衰病的病程相对较长而压床,所以医院不愿收,病人不愿住。我们提倡将病人管到院外,管在社区,尽快培养起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衰治疗管理队伍。慢性心衰的用药须逐渐调整剂量,需相对固定的医生负责个体化的系统治疗过程。我们设想的模式是在大医院建立心衰门诊,为每一位病人建病历档案,与社区的电子病历形成联网,设家庭病床,对每位患者病情实施监控,其治疗费、住院费可控制在最低消耗水平。这个家庭病房的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做得很好,如丹麦早期医院很多,后来养老院多了起来,再后来医院和养老院都少了,患者特别是一些慢性的重病患者回归了社会,回归了家庭。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整合出首都心血管总体防治规划可以省很多钱,用最小的代价、最高的质量去挽救更多的生命,管消融治疗在房颤治疗中整体定位改变在即将于2006面世的ACC/AHA《房颤治疗指南》中导管消融的整体定位已经从最后的治疗选择成为二线治疗即只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即可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因为房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现状相当不理想所以依据这一权威的治疗指南势必会有大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转而接受导管消融治疗。也就是说虽然导管消融治疗被定位为二线治疗的地位但实际上所起的却可能是一线治疗或者接近一线治疗的作用。二、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结果趋于统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