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生,我昨天刚做了放疗定位,什么时候能开始治疗呀?”
在放疗科门诊,这句话几乎每天都会听到。很多患者做完定位后,看着身上画的标记线,心里满是期待又有些着急——明明已经“定好位”了,怎么还不开始照光?
其实,定位只是放疗的“起点”,接下来医生们要做的工作,远比你想象中复杂。每一步都像“精密仪器的调试”,只为了让放疗更精准、更安全。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定位后“医生们的秘密工作”。
你以为定位时拍的CT片,直接就能用吗?No!这些影像需要“深加工”。医生会把定位CT传到放疗专用系统,有时候还要加上MRI、PET等其他影像,像“拼拼图”一样把它们融合在一起。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因为不同影像的“特长”不一样:CT能看清骨头,MRI能看清软组织,PET能看出肿瘤活性。把它们融合起来,才能像“卫星地图”一样,精准找到肿瘤的位置。
影像处理好了,接下来要做的是“给肿瘤标靶”——这就是放疗医师的核心工作之一:靶区勾画。
什么是“靶区”?简单说,就是需要用放疗“消灭”的癌细胞区域;而“危及器官”,就是旁边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比如肺癌患者的正常肺、心脏、食道等)。如果患者要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还要勾画大血管、胸壁、气管树等正常组织。
勾画靶区可不是“随便画圈”。医生要对着融合后的影像,像“侦探破案”一样,分辨出肿瘤的边界、可能扩散的区域,还要避开重要器官。以肺癌患者为例,既要覆盖肿瘤,又不能让心脏、食管等重要器官受到过多照射。
更严谨的是,勾画好的靶区,还要经过高年资医师的“二次审核”——就像“考试卷的阅卷老师”,确保没有遗漏或多余的部分,最后还要在申请单上签字确认。
“每个人的靶区都是不一样的。”放疗医师说,为了让患者接受更精准的放疗,放疗医师要对着患者的图像反复斟酌。
靶区画好了,接下来轮到物理师上场了。他们的工作是制定放疗计划,就像“排兵布阵”,让放射线“精准打击”肿瘤,同时保护正常组织。
怎么“排兵布阵”?物理师会用放疗专用计划系统,设置各种参数:比如用多少束射线、从哪个角度照、每束射线的权重是多少。就像“调咖啡”——要让每一口都刚好符合你的口味,既不能太淡(没效果),也不能太浓(伤正常组织)。
以早期肺癌患者为例,物理师会用“立体定向放疗“精准放疗技术,让射线在肿瘤区域“集中火力”,而在心脏、肺等部位尽可能地“减弱剂量”;如果再联合呼吸门控管理技术,让射线可以像“导弹”一样精准命中肿瘤。
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优化。物理师会不断调整参数,直到达到临床要求,就像“解数学题”,要找到最优解。
计划设计好了,还不能马上用。接下来要做的是计划评估——由经验丰富的放疗医师和物理师一起,像“质检人员”一样,检查计划是否符合规范。
他们会看什么?比如:靶区的剂量是否达到了处方要求?危及器官的剂量有没有超过安全限值?计划的布野角度是不是合理?
只有当所有指标都符合规范、指南的要求时,医生和物理师才会签字确认,然后书写放疗病例。
这个过程就像“给飞机做飞行检查”,每一个螺丝都要确认没问题,才能让飞机安全起飞。
计划确认后,还有最后一步:验证计划。
物理师会用模拟机或CT机,把计划中的参数“还原”出来,看看是否和定位时的体位、靶区位置一致,并由放疗医师确认审核。比如,用激光线对准你身上的标记线,检查体位是否正确;用剂量探测器,测量照射区域的剂量是否符合计划。
验证通过后,放疗中心会把对应的治疗计划排列成日程表,通知你什么时候开始治疗。
为什么要做验证?因为放疗是“一次性的精准治疗”,一旦开始,就不能修改。验证能确保计划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计划方案不可执行、机器参数设置偏差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写在最后:等待,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从定位到开始治疗,为什么需要几天时间?因为每一步都需要“精准”、“严谨”、“用心”。
放疗不是“照光”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精准打击战”——需要放疗医师、物理师、治疗师一整个团队的配合,需要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和耐心。
你可能会问:“我需要做什么?”其实,你只需要做一件事:相信你的医生,按照要求保持体位、保护好身上的标记线,等待治疗通知。
每一次等待,都是为了让治疗更安全;每一步严谨,都是为了让你更快康复。
愿每一位需要放疗的患者,都能被温柔相待;愿每一次治疗,都能成为康复的起点。
来源:上海市肺科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