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刘喆主任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晖主任,介绍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刘喆 主任
萧山区中医院心内科科室主任
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青年委员
杭州市血管外科血族成员
杭州市萧山区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
萧山区胸痛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英国伦敦心脏中心圣巴茨医院交流学习
长期从事心内科临床及介入治疗工作,擅长心血管危重症抢救及各类血管介入治疗
李晖 主任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暨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学组成员
江苏省房颤中心联盟组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会员
江苏省卒中学会心源性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医学会第三届心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苏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起搏与电生理学组副组长
精准用药,因人施策,有效管理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刘喆主任:门诊统计数据显示,单纯高血压患者占比约为50%左右,另一半患者存在不同类型的合并症。高血压合并症中以合并动脉硬化较多,其他常见合并症有糖尿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等。
李晖主任:临床中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医生所接诊的高血压类型存在差异,普通门诊70%以上是单纯高血压患者,但专家门诊中单纯高血压会相对较少,比例约为20%~30%。老年患者合并慢性病及并发症较多,其中包含与高血压无直接相关的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及由于高血压而引发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刘喆主任:高血压患者年龄分布在30~80岁之间,但从近几年接诊情况看,高血压的低龄化趋势明显,40~50岁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以头晕、头胀和胸闷为主,然而多数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是体检时发现。
李晖主任:从接诊情况看,高血压患者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尽管年轻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呈增高趋势,但很多年轻患者因缺乏治疗意愿而拒绝就诊。临床中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患者特征制定治疗策略。部分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例如反杓型高血压应注意区别用药;老年患者因环境变化血压波动的幅度较大,需进行日常血压监测。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血压长期增高从而造成靶器官损害,应增大筛查力度更早进行有效干预。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刘喆主任:血压控制的基础目标是140/90 mmHg以下,对于≤60岁的患者或合并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于80岁以上老年患者,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即可。
李晖主任:没有特殊疾病且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建议血压控制到140/90 mmHg,合并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患者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此外,血压控制目标也需根据监测方式和环境做出调整,例如家庭自测血压的标准是135/85 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刘喆主任: ACEI、ARB、CCB三类药物是我在临床中最愿意应用的三种药物,因为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这三类药物,禁忌症相对较少,并且对于存在合并症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有着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ACEI类药物适用范围广泛,对于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心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我会首选ACEI类药物。
李晖主任:对于没有合并症的单纯高血压患者,五大类降压药长效制剂均可选择,但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对于基础心率较高的年轻患者更适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降压同时可以控制心率;对于高盐饮食人群选择利尿剂更适合。若患者合并靶器官损害,建议选用ACEI类和ARB类药物,但在这类患者中,需注意血压达标是选择治疗用药的最终目标,不能单看药物对合并症的优势。ACEI类药物可以保护心肾功能且临床疗效明确,是合并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蛋白尿等患者的首选药物,然而临床中由于其不良反应,应用范围尚不及ARB类药物。
综合考量,优选用药,降压药物选择多方考虑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您认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刘喆主任:长效降压药可以实现24小时平稳的降压,血压波动小,有效防止心脑血管损伤。此外,长效降压药的半衰期长,能较好控制晨峰血压,对反杓型高血压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总而言之,长效降压药可以平稳降压,安全性高,是具有合并症等高危患者的首选剂型。
李晖主任:长效降压药的优势是半衰期相对较长,可以24小时内有效控制血压,是临床中的首选剂型。但短效降压药也并非一无是处,短效降压药对于一天中固定时间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具有优势。总而言之,临床上应以长效药为基础,并合理运用短效药,帮助患者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刘喆主任:老年高血压临床特点是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并且多合并其他疾病,易造成靶器官损害,临床用药时应作为重点因素考虑。
李晖主任:老年高血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主要以收缩压增高为主,且容易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变化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其他疾病,临床问题相对较多,但在治疗中除了要注意合并症外,更要警惕血压波动过大,以免加剧靶器官损害。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刘喆主任:老年患者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ACEI、ARB和CCB类药物。ACEI药物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其能够平稳降压,相对于CCB类药物的快速降压,老年患者对于ACEI类药物更容易耐受;其次,ACEI类药物对心肾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更适合老年高血压合并症患者。
李晖主任:对于老年患者,国内临床多选择长效CCB类和ARB类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半衰期达到30~50小时,能够均衡稳定的降压对老年患者非常重要。ACEI类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能够带来心、脑、肾等靶器官保护作用,老年患者多存在合并症,ACEI类药物是十分理想的用药选择。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刘喆主任:降压的疗效是否确切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这也是患者最关注的因素。此外,我更倾向于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能保障患者在全天24小时之内都能实现血压的有效控制。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ACEI类药物对于不同合并症患者的心肾功能保护作用,对于合并不同疾病的患者,需根据不同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选择。
李晖主任:1981年首个ACEI类药物应用于临床,但作为短效降压药,需一天服用三次,此后新一代的ACEI类药物接连上市,半衰期也有了明显的延长。临床中在选择ACEI类药物时,会考虑药物的半衰期、降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半衰期长的剂型,患者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降压平稳;循证医学证据充分的药物,临床疗效确切;对心肾脏器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可以减少靶器官损伤。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刘喆主任:培哚普利在临床中的优势十分显著,其副作用相对较少,患者的耐受性较好,小剂量应用培哚普利即可发挥出色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需要强效降压的患者,大剂量应用培哚普利能够有效降压,且患者的耐受性也较好。
李晖主任:培哚普利的半衰期是ACEI类药物里最长的,降压持续且稳定。培哚普利的降压效果临床证据充分,尤其是对心衰患者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十分突出,且小剂量即可发挥作用,患者耐受性较好,是临床降压的常用药物。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刘喆主任:原研药的品质和药效非常确切,可以用于所有患者。经济条件较差或对血压控制要求不高的患者可选用仿制药,而对于合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危险分层较高和对血压控制要求较高的患者更适合选择原研药。
李晖主任:仿制药顾名思义是仿照原研药物做出来的药品,而被仿制的一定是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药物,应该说上市的仿制药都经过和原研药的比较研究、临床使用也有较好的疗效,且有价格优势,但在某些患者中使用疗效不及原研药,在这些患者中或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原研药使用有更多优势。
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社区医院三位一体,加强宣教提升慢病防控水平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刘喆主任:国内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①人们对高血压重视程度不够,即便在知晓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高血压患者也没有及时控制血压;②临床中药物的疗效存在差异,造成血压控制效果参差不齐;③高血压患教仍然不足,许多患者出于对长期服用药物的抵触而拒绝治疗;④高血压治疗需要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对于存在不同合并症的患者,血压的控制目标和用药选择也不尽相同。若要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首先应加强高宣传教育,使人们能够重视、发现并及时治疗。此外,在控制血压的同时需加强其他危险因素管理,如肥胖、高血糖等。
李晖主任:目前,国内对高血压的宣传和教育尚有不足,造成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低。年轻患者由于临床症状不显著,未造成靶器官损害,就诊意愿不高,从而导致治疗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是高血压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控制率低不仅是一个医疗问题,而是体现出整个社会对健康管理的问题,因此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高血压宣传普及与管控是当务之急。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刘喆主任:加强基层慢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克服医生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工作上的疏漏。需要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社区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做好慢病管理更多细致工作。加大对慢病管理的前期投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政府、医院、患者的负担和资源。加强对基层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基层医生对血压、血糖的管控能力。
李晖主任:基层慢病的预防融合是一个社会公共管理问题,希望有更多管理力量介入,从各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推进这一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希望健康管理部门能够利用媒体宣传优势来扩大慢病管理的影响力,让大众能意识到这些疾病带来的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会导致未来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健康隐患,从而纠正错误的健康理念,早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
审批编号:ACMKT20220512001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