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正式上市,未来10年拟投入30亿美元开展全球研究

2020-01-02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神经系统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我国原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特钠胶囊,代号:GV-971,商品名:九期一®)终于从一纸新药证书变成了造福患者和患者家庭的一粒新药。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的甘露特纳胶囊全球战略发布暨第一届脑肠轴论坛上获悉,该药于2019年12月29日正式在国内上市。患者可凭医生处方,在全国各大专业药房(DTP药房)购买。


九期一上市仪式(左起为:吕松涛、李佳、肖世富、蒋华良、郝小江、丁健、张振馨、陈凯先、Eric M.Reiman、Philip Scheltens、Jeffrey Cummings、耿美玉).jpg上市会现场

971-药盒.jpeg甘露特纳胶囊药盒

2003年以来全球首个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今年(2019年)11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甘露特纳胶囊作为国家I类新药上市,“用于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药是中国科学家原创、中国企业投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也是自2003年以来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甘露特纳胶囊研发历时22年。新药上市申请从受理到获批不到1年,是国家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后,通过优先审评审批通道获批的第一个神经精神类中国原创药物,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中国处方”。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教授在战略发布会上指出,阿尔兹海默病目前还是世界医学的难题,中国能在这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在全世界17年来无新药获批的背景下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这非常难能可贵。

3杨宝峰(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jpg杨宝峰教授

甘露特纳胶囊的研发得到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上海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在甘露特纳胶囊全球战略发布暨第一届脑肠轴论坛上,甘露特纳胶囊中国Ⅲ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肖世富教授,甘露特纳胶囊中国Ⅲ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医学科张振馨教授,首次系统公开解读了甘露特纳胶囊临床研究数据与结果。

肖世富(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病诊治中心主任).jpg肖世富教授

张振馨 (九期一中国3期临床主要牵头研究者、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医学科教授张振馨)2.jpg张振馨教授

甘露特纳胶囊进入临床试验以来,先后有1199例中国受试者分别参加了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研究。其中Ⅲ期临床试验由北京协和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牵头组织的全国34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共完成了818例受试者的服药观察。该药也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领域全球首个长达9个月的纯安慰剂对照研究。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甘露特纳胶囊有效率为78%,可以持续、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安全性好,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龄化社会亟待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

阿尔茨海默病(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产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万痴呆患者,预计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2亿。其中,约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018年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及照护费用已达万亿美元。

在我国,目前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预计到2050年患者数将超过4000万,比加拿大的总人口还要多。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和沉重的照护负担,是当下社会不得不面对的紧迫问题。2018年4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贾建平教授及其团队发表的《阿尔茨海默症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疾病负担的重新评估》显示,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均每人每年要花费13万元,其中超过67%是交通住宿费、家庭日常护理费等非直接医疗费用。

减缓AD疾病进展的新策略——甘露特纳胶囊

自发现阿尔茨海默病100多年来,全球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5款。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新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320余个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已宣告失败。

据介绍,很长时间里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开发,都专注于靶向患者大脑中形成的β-淀粉样斑块,这些斑块被认为会干扰神经信号传导。但是,鉴于众多靶向淀粉样蛋白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失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其他策略。

甘露特纳胶囊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临床前作用机制表明,甘露特纳胶囊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针对甘露特纳胶囊研究团队此前发表的论文,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医学院神经系统疾病中心主任、美国神经学协会(American Neur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戴威·霍茨曼(David Holtzman)及其同事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文章评论道:“毫无疑问,这一(小鼠)数据进一步支持了新的理念,即通过GV-971(甘露特纳胶囊)疗法或其他策略调节肠道菌群,应作为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进展的新策略做进一步探索。”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期刊《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症》的主编查文·哈恰图良(Zaven Khachaturian)表示,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它印证了对肠道菌群(和)炎症的关联性,这是一个人们关注度越来越高的领域。他说:“一旦我们深入了解了这种作用方式,我们将能够利用这些知识,通过合理的药物设计,生产出更有效的化合物来作用于这一靶标。”

美国加快治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联盟主席、老龄化研究联盟首席执行官苏珊·佩欣(Sue Peschin)表示,患者急需一种阿尔茨海默病的改变疾病进程的疗法,甘露特纳胶囊的全球计划将为数以千万计的患者创造希望。

绿谷制药未来拟投入30亿美元,支持上市后全球临床研究

与甘露特纳胶囊在中国上市同步,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12月29日宣布,未来拟投入30亿美元,支持甘露特纳胶囊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绿色记忆”、扩大适应症研究和机制深入研究等。其中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将以超过2000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为对象,在北美、欧盟、东欧、亚太等地区的200个临床中心开展12个月的双盲试验和6个月的开放试验,进一步深入验证甘露特纳胶囊的临床价值。绿谷表示,他们计划2024年完成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争取在2025年完成新药全球注册申报。

甘露特纳胶囊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由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终身成就奖(2018)获得者、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卢鲁沃脑健康中心主任教授杰弗里·卡明斯(Jeffrey Cummings)领衔主导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同时也是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的科学决策委员会主席。

Jeffrey Cummings (国际知名神经学专家、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Bengt Winblad终生成就奖获得者、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卢鲁沃脑健康中心主任).jpg杰弗里·卡明斯教授

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表示,将以开放、平等、共享、全球运作的规则设立开放性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全球优秀科学家共同参与“甘露特纳胶囊”及其机理深入研究,以推动脑肠轴与大脑疾病共性机制的深度研究。

负责甘露特纳胶囊中国3期临床试验的全球最大医药临床试验业务公司艾昆纬(IQVIA,原昆泰)与绿谷签约,继续负责甘露特纳胶囊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管理。

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第一排左起为:李金河、Gerard Brett,第二排左起为:吕松涛、李佳、肖世富、丁健、Jeffrey Cummings、Eric M.Reiman、Philip Scheltens、耿美玉、张振馨).jpg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12月29日的发布会上,多位来自国内外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和脑肠轴研究的知名科学家,就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理念及药物研发新策略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中华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药促会、中国药理学会等学会负责人、国内外神经医学领域知名专家等共600余人出席了会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