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BNA2025专访|霍晓川教授:精准筛选患者,在快速实现血管再通的同时不增加并发症风险,取栓治疗就有实施的价值!

2025-10-23作者:论坛报寒夜资讯
原创

秋凉十月,雨笼京郊。2025年10月18日—19日,由北京神经内科学会主办的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京津冀神经病学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及云端平台同步举行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分享了题为急诊取栓患者筛选新进展的主题演讲。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神经有幸采访到了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泛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霍晓川教授

video


Q1


近年来,我国在急诊取栓患者筛选领域实现了哪些突破性进展?与传统的时间窗筛选标准相比,这些新进展解决了哪些核心痛点和难点?



霍晓川教授.png



急诊取栓技术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已逾十年,该技术在患者筛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一方面,适应证已从前循环扩展至后循环,由“小核心梗死”拓宽至“大梗死核心”;另一方面,在治疗时间窗、影像学筛选标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以及是否在中型血管病变中使用特殊溶栓药物等方面,均持续取得进展。

在筛选技术持续优化的背景下,过去仅依赖时间窗筛选患者的模式正不断被突破。时间因素固然关键——“时间就是大脑”,救治越早,患者预后通常越好;但这并不意味着超出传统时间窗的患者就失去了治疗机会。借助影像学评估半暗带的方法,我们能识别出仍有救治潜力的患者,积极进行血管再通,尽力给患者争取治疗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是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范围显著扩大。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窗概念的拓展,影像检查流程也趋于简化。这不仅意味着治疗时间窗的延长,也代表着评估效率的提升。我们始终坚持的核心原则是:在充分的影像学评估与规范管理基础上,只要能够快速实现血管再通,其临床结局始终优于对血管闭塞不予处理。

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原本被认为不适合取栓的患者,正逐步被纳入介入治疗的范围。我们相信,未来的取栓将不再存在绝对禁忌。只要通过精准评估筛选出适宜人群,在快速实现血管再通的同时不显著增加并发症风险,取栓治疗就具备实施的价值。


Q2


在新的筛选技术中,目前临床应用最成熟、证据等级最高的技术是什么?该技术是如何提升患者筛选的准确性和效率?



图片



在取栓患者的筛选过程中,最简便且有效的方式为计算机体层摄影(CT)平扫结合CT血管成像(CTA),这两种影像学检查足以在24小时内迅速识别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血管内治疗。

以往我们常依赖灌注成像进行筛选,尽管该技术有助于优中选优,精准定位获益最大的人群,但简捷的CT平扫联合CTA,一方面可通过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对患者进行初步筛选;另一方面,多项针对大核心梗死的研究也已证实,即使患者ASPECTS评分较低,即梗死核心区域较大,开通闭塞血管仍能为患者带来相较于未开通更高的临床收益。

因此,这种简化的筛选方案更适用于基层医院,也更易于推广普及。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该筛选方式的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获得血管内治疗的机会。


Q3


对于基层医院或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而言,这些新的筛选技术是否存在推广门槛?您认为有哪些途径能帮助基层医生更便捷地应用新进展?



图片



我们发现,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型筛选技术的过程中,其“新”更多体现在流程的日益简化。纵观筛选技术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平扫CT,到半定量的ASPECTS评分,再到当前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像评估,整体技术趋势正朝着不断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演进。这一趋势在提升筛选精准度的同时,也可能对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广泛推广带来一定挑战。

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现已证实即便采用相对简便的影像学方法也能有效筛选适宜患者,但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临床培训,使医师能够熟练掌握相应的评估技巧。总体而言,此类评估方法本身的门槛并不高,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学习和规范训练有效掌握。

此外,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级影像筛选同样适用于基层医院。目前,国产人工智能软件已广泛普及且易于获取,若能加以有效利用,将可显著简化筛选流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效率。



专家简介


霍.jpg


霍晓川教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执行主任。

  • 北京神经内科学会泛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青年医师奖”获得者。

  •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诊疗。

  • 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含共同)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执笔多部指南及专家共识撰写;主编《急诊溶栓取栓百问》和《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血管内治疗操作规范》,主译《急性卒中机械取栓现状与经验》等。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韩叶采写

感谢霍晓川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