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刘风静
先来看一个案例
某男34岁,因尿酸高口服“别嘌醇片”0.2 g,每日3次,连续服用20天后,全身初见皮疹,类似麻疹,并开始发热,体温38℃,后升高至40.7℃。他在外院一直当“病毒疹”治疗,慢慢又出现全身皮肤脱落,尤以面部为重,并有红肿。接着,检查又发现肝脏损害,谷丙转氨酶高达285 IU/L,原来是“剥脱性皮炎”作祟。于是医生赶紧停用“别嘌醇”,接着一系列抗过敏的神操作,这才转危为安。7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4天后全身(特别面部)不再脱皮,红肿消退,体温恢复正常。
来源:摘自原CFDA(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第57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高尿酸是痛风发生的基础,降尿酸治疗需要贯穿痛风治疗的始终。目前临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有别嘌醇和非布司他。
1966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别嘌醇用于治疗痛风,它是上市最早的降尿酸药物。至今,别嘌醇的疗效已被证实有效超过50年,临床应用可谓广泛,哪怕是有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患者和15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患者也可以使用。但是,它除了具有治疗作用外,还存在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上面这个病例就是应用别嘌醇后出现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2013年,原CFDA(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特别提示需要警惕别嘌醇引起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所谓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重症药疹,如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发生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后,致死率可高达30%。
那么这种严重的不良反应能不能避免呢?还好,科学家发现了别嘌醇相关的严重药疹与我们的某个基因密切相关,这个基因就是HLA-B*5801。如果患者不巧携带这个基因,那么吃了别嘌醇后出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几乎是100%。
可能你会说,我人品没那么差吧,正好有这个基因?!实际上,在亚裔汉族人中,这个基因的阳性率高达20%,而在欧美白色人种中只有0.7%。
如果用药前基因检测为阴性,意味着可以选用别嘌醇治疗,但初期服用时仍需注意有无皮疹出现,如有皮疹要及时停用。2019年我国的临床用药指南以及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指南都强烈建议亚裔人群在使用别嘌醇前进行HLA-B*5801基因的检测。
来源: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