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文末可下载研究原文
尽管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健康危害已广受关注,但是由于我国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建成较晚,大气污染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慢性危害证据一直处于空白。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流行病重点实验室/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团队研究发现,大气PM2.5长期暴露可显著增加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ACC)。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
自1990年至2016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数上升58.5%,发现和了解其致病因素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团队利用覆盖我国15个省市约12万城乡居民的长期随访队列,评价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团队结合国际先进的卫星遥感反演技术,克服我国缺乏历史PM2.5监测数据的难题,实现了研究人群大气PM2.5长期暴露水平(2000年至2015年)的评价。
研究主要结果
该研究发现,大气PM2.5年平均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每立方米,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5%和16%。
本研究还针对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各个结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危害程度最大,风险分别增加38%和52%。
研究还提示,老年人、农村居民、非吸烟者的心血管健康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大。
该研究进一步估算了大气PM2.5污染控制的健康获益,结果表明大气PM2.5年均浓度每下降10微克每立方米,每年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155.7万例,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43.3万例。
与以往低污染地区研究不同的是,该研究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显示,与PM2.5低暴露人群相比,PM2.5长期暴露对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危害效应在高暴露人群(约大于60微克每立方米)更加明显。
研究的重要意义
该研究为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慢性健康危害提供了强有利的证据。研究人群覆盖范围较广,大气PM2.5暴露水平涵盖了从25.5到114.0微克每立方米的浓度范围,弥补了既往研究在该浓度范围内健康效应证据缺失的不足,对于全球范围内大气PM2.5污染相关心血管疾病负担的估算及相关环境和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期述评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教授Sanjay Rajagopalan发表评论称:“该研究填补了既往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在高浓度范围的证据空白,扩展了我们对于PM2.5与心血管疾病暴露-反应关系曲线形态特征的认识”。Rajagopalan教授也强调,该研究还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提示临床医生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时,应将大气污染暴露作为危险因素纳入考量。
这一研究成果“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慢性健康风险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环境与表观遗传与高血压、冠心病早期干预”等项目的支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梁凤超博士后、刘芳超副研究员承担主要研究任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