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GERD的内镜表现包括哪些?
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目的在于排除上消化道肿瘤、诊断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并发现其他GERD的合并情况如食管狭窄、食管裂孔疝等。内镜检查有助于提高内镜下食管炎的检出率。
我国是胃癌与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内镜在我国的普及与检查成本较低,既往我国GERD专家共识均建议出现反流症状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目前GERD的内镜下分级包括洛杉矶(Los Angeles,LA)分级、Muse分级、Savary-Miller分级及Heztel-Dent分级等。目前我国大多用洛杉矶分级对食管炎进行分级:
A级→食管黏膜有1处或多处长度<5 mm的黏膜破损;
B级→至少1处长度>5 mm的黏膜破损,但无融合;
C级→至少有1处两条黏膜破损融合,但未超过食管环周的75%;
D级→黏膜破损融合,达到或超过75%的食管环周范围。
洛杉矶分级与酸暴露、食管动力异常相关,可用于指示GERD的严重程度,且可预测治疗效果与临床预后。另外,内镜检查倒镜时充分注气后可仔细观察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 GEFV)。胃食管阀瓣是由Hill等证实存在于胃食管处的具有屏障功能的结构,标准内镜下可分为Ⅰ~Ⅳ级,其中Ⅰ、Ⅱ级为正常阀瓣,Ⅲ、Ⅳ级为异常阀瓣,该分级与患者的酸暴露相关,有助于抗反流内镜治疗前评估。
部分NERD患者胃镜下可见微小病变,包括黏膜红斑、黏膜发白、黏膜水肿、齿状线模糊、齿状线周围血管化、鳞状上皮岛、柱状上皮岛等变化,但其诊断GERD的特异度不高。抑酸治疗后这些微小病变部分或完全消失,因此有学者认为微小病变与NERD的发生有关。放大内镜下可更好地观察到胃食管交界处的细微结构,包括黏膜微小病变、齿状线形态、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IPCL)等,并筛查食管早癌。临床尚有一些新的内镜图像增强技术如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lexible spectral imaging color enhancement, FICE)、高清电子染色技术(i-Scan)、光学增强内镜(optical enhancement, OE)、联动成像(linked color imaging, LCI)等,可增加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白光内镜检查为GERD患者的基本检查手段,内镜表现可分为:NERD、糜烂性食管炎及巴雷特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推荐级别:(A+)56%,(A)40%,(A-)4%;证据等级:高质量]
文章首发自《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
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