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师节| 照顾好病人的同时,请照顾好自己

2020-08-18作者:壹声热点
医院动态

点击右上方【热点】,查看更多.gif

小A从小立志从医,高考如愿考入全国最好的医学院,顺利从本科毕业,考上外科学硕士一直读到博士,同时在临床轮转,一直表现不错。但是,最近他却感到打不起精神,晚上难以入睡,外科住院医师的工作繁忙,他入睡前就开始担心第二天的工作难以应付,越是担心就越睡不着,加上临近毕业,论文的压力也逐渐增加,严重时整夜难以入睡。


小A怎么了?他该怎么办?



学医路漫漫,心理问题常相伴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充满压力的职业。现阶段,一名医生要经历的成长阶段,从医学生开始,到第一次步入临床成为一名实习医生,再到正式进入临床开始3年住院医规范化培训、2-4年的亚专科培训直至成为一名可以独当一面的医生,往往需要十多年。许多人同时需要完成硕士、博士的学业。


伴随着踏入医学院的第一个脚步,压力也紧随其后。我们一起来看看数据:


1    对来自43个国家共涉及12万医学生的荟萃分析发现,医学生抑郁症或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7.2%,在抑郁症筛查阳性的医学生中15.7%接受精神科治疗,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1.1%。对共包括三万多名中国医学生的十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抑郁症、焦虑症患病率及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为29%,21%和11%。

 

2    一项对包括一万七千多名住院医师的荟萃分析发现,有28.8%的住院医师抑郁症或抑郁症状的筛查呈阳性。

 

3    2019年2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中,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焦虑、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突出,外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儿科医生以及护士群体尤甚。吴世超等对我国136所三甲医院医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在调查的2万多名医生中,仅三分之一的医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自评为“好”。


……



为什么要重视医生的心理健康?


医生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专业人士,但往往对自身的健康不甚在意。工作繁忙是一方面,此外日常接触各种病痛,反而对自身的不适不敏感。对待身体尚且如此,心理上就更无暇兼顾了。


长时间高强度的临床工作、繁杂的病历文书、频繁的夜班、时不时发生的暴力事件等等,都会给医生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选择医学这条道路的人大多数是追求完美、追求卓越、认真负责的性格,自我要求高,在面对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范围的情况下,往往倾向于选择继续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就可能埋下心理疾病隐患。


医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医生自己,也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健康。身体健康尚且有每年的体检把关,心理健康也应当重视起来。


勤刷牙可以预防蛀牙,勤锻炼可以增强免疫力,多饮水多活动预防肾结石……身体需要日日关照以保持健康,我们的心理也一样。那么,我们日常可以做些什么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呢?


01

吃好睡饱精神好

微信图片_20200818134800.png


大脑是精神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而食物是大脑的燃料。除了广泛意义上的健康饮食,我们还可以吃点什么来“补脑”呢?


姜黄,含有姜黄素,可以抗氧化、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改善记忆力、促进大脑顺畅运行,和黑胡椒一起食用可以促进吸收。


欧芹,富含维生素C,可以降低炎症反应水平(CRP),含有木犀草素,有助于海马体(记忆和学习发生的地方)发挥作用,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类黄酮,可以中和漂浮的自由基,以减少细胞损伤和老化。


还有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补脑”食物——核桃。当然,核桃能补脑不是因为它长得像我们的小脑,核桃含有多酚、镁、褪黑素和维生素E等,能够缓解脑细胞的疲惫、提高“突触可塑性”,还能够改善睡眠。是时候在白大衣里放几袋小包装的核桃仁了。


蜂蜜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蜂蜜中含有的多酚有抗氧化应激的作用,减少与衰老相关的神经病理过程的发生。在小鼠和大鼠身上的实验证明蜂蜜具有抗催眠、抗焦虑、抗惊厥以及抗伤害感受性升高疼痛阈值的作用。同时,蜂蜜富含易于人体吸收的果糖和葡萄糖,能够促进色氨酸进入血液循环,色氨酸是大脑中5-羟色胺的来源,对调节情绪有重要作用。


02

运动强身又健脑

微信图片_20200818135059.png


医生的工作繁忙自不必说,而运动是性价比最高的保健方式了。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刺激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释放,具有缓解压力、改善情绪的作用。运动疗法作为轻中度抑郁症的可选治疗方案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根据英国NICE指南推荐,19岁至64岁的青壮年人群每天运动,每周活动量至少150分钟中度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每周至少2次肌肉训练,尽量减少久坐等。健步走或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跳绳、有氧操,以及网球、篮球等球类运动,俯卧撑、瑜伽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项或几项能够坚持的运动方式,作为强身健脑好伙伴。


03

人际支持不能少


所谓人际关系并不是指“和别人搞好关系”“不得罪人”等这一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真正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善意,同时也能真诚地关心他人。


医生往往忙于工作,人际上的交流也多围绕专业和工作,少有余力去用心经营对我们自身而言重要的人际关系。


我们重视医患沟通,学习温和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却很少刻意地去学习如何耐心对待自己、对待家人。向身边的人表达关心、感谢,向爱人表达爱意、常常拥抱,与朋友相互倾诉、互相支持等等,提高日常人际互动的质量,即便难以挤出额外的时间参与社交,也能够使我们感受到人际支持带给我们的力量。在我们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积极向身边的人寻求支持,是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的重要力量之一。


研究发现,在长寿的萨丁尼亚岛,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就包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有更多的人际支持。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保持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延年益寿,多为患者服务几年呢。


04

学会识别早求助


当我们出现头痛、咳嗽、发热等症状,我们会警惕是不是感染了。精神状态不佳也会有异常信号,学会识别异常信号也是我们必备的技能。


当我们感到持续的情绪低落、精力体力下降,常常想要哭泣,甚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看不到希望,出现想要结束生命的念头,提示我们可能是抑郁症的信号;当我们感到持续的紧张、无法放松,反复的担忧难以控制、坐卧不安等,提示我们处在焦虑状态中;当我们感到自己特别容易发怒、与身边的人常常起冲突而自觉难以控制的时候,这提示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许需要停下来休息一下。


陷入“心理困境”常常被认为是不够坚强,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评估:1)纵向自身对比来评估,是不是一直如此还是最近觉得格外“不坚强”?如果并非一直如此,则说明最近的“异常”情况并不是“不够坚强”引起的。2)是否影响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工作效率变得低下、出错的情况增多,和身边的人关系变得紧张,饮食、睡眠情况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提示我们需要关照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如果我们使用既往排解压力、舒缓情绪的方式效果不佳,可以转向求助于专业人士,比如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对于医生朋友来说,精神科医生更容易接触到,可以向精神科专业的同道咨询,必要时门诊进一步诊疗。平时积累一些精神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对自己和患者都能有所帮助。


小A该怎么办?


回到本文开头的案例,小A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对于已经难以应付工作和学习的情况,建议先咨询精神科专业医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之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干预方式,判断是仅需要进行生活方式上的调整还是需要规律的心理治疗或者药物治疗,通常有效的干预能够在2-4周起效。同时,小A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以及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来帮助自己调节心理状态。


笔者还记得本科入学开学典礼时,我们穿着白大衣、举着右手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转眼间十年过去。在这十年间,深切感受到医生群体的身心压力与日俱增。2017年改版后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增加了一条誓词:“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在此医师节之际,祝愿我们的医生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愉快地生活。



参考资料:

Rotenstein, L. S. et al. (2016).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316(21), 2214–2236. 


Zeng, W., Chen, R., Wang, X., Zhang, Q., & Deng, W. (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Medicine, 98(18), e15337. 


Mata, D. A. et al. (2015).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Resident Physic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314(22), 2373–2383. 


Dutheil F, et al. (2019) Suicide among physicians and health-care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14(12): e0226361. 


Peckham C. Medscape National Physician Burnout & Depression Report 2019. Medscape. 2019. Available at :

.


Phenolic Compounds in Honey and Their Associated Health Benefits: A Review 

Cianciosi, D. et al. (2018). Phenolic Compounds in Honey and Their Associated Health Benefits: A Review. Molecules (Basel, Switzerland), 23(9), 2322. 



作者:刘丽君

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来源:精神卫生686


声明.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