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消化内镜技术的演进与展望:从诊断到微创治疗的新纪元

2025-09-08作者:医学论坛报醒醒资讯

撰稿:邹多武


消化道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种类之一,其中胃癌和结直肠癌更是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谱的前列。传统的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虽然有效,但往往伴随较大的创伤、较长的恢复时间及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在此背景下,消化内镜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革新,其发展彻底改变了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模式。

自20世纪纤维内镜问世以来,消化内镜经历了纤维内镜、电子内镜到如今融合多种前沿科技的智能内镜时代。现代消化内镜已远非单纯的“窥镜”,它已成为一个能够深入人体内部、提供高清晰度甚至显微级别图像、并能进行精准微创治疗的强大平台。其应用范围已覆盖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及胆胰系统,实现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管理。以上海瑞金医院消化科为代表的国内顶尖中心,一直处于消化内镜技术临床与应用研究的前沿,推动着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将围绕消化内镜的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对其技术演进、临床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系统阐述。

二、 诊断性内镜技术的精进与融合

早期诊断是改善胃肠道癌症预后的关键。现代诊断性内镜技术的目标是在“萌芽状态”识别病变,并对其进行精准的定性及范围判断。

1. 电子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
白光内镜是基础,但其对早期癌,尤其是平坦型病变的检出率有限。电子染色内镜(Image-Enhanced Endoscopy, IEE)通过特殊的光谱组合与图像处理技术,增强了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和毛细血管模式的对比度,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与定性准确性。

  • 窄带成像技术(NBI):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IEE技术。它利用415nm和540nm波长的窄带光,能被血红蛋白强烈吸收,从而清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血管(Microvascular, MV)和微结构(Microsurface, MS) pattern。日本学者提出的NBI下早期胃癌和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分型(如VS分类系统),已成为内镜医师进行实时诊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 蓝激光成像/联动成像(BLI/LCI): 此类技术能提供亮度更高、对比度更佳的图像。BLI能更清晰地显示微血管形态,助于病变边界界定和性质判断;而LCI则通过强调黏膜颜色的差异(通常使炎症和癌变区域呈现特征性的红色),极大地提高了病变的检出敏感性,在胃炎背景下的早期胃癌筛查中表现尤为出色。

  • 放大内镜: 结合电子染色技术,放大内镜可实现近百倍的光学放大,实现对pit pattern和微血管结构的显微级别观察,使“光学活检”成为可能,对判断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具有极高价值,是决定是否可行内镜下治疗的重要前置评估手段。

2.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EUS将内镜与高频超声探头相结合,突破了传统内镜只能观察黏膜表面的局限,实现了对消化道管壁及其周围脏器(如胰腺、胆管、纵隔、淋巴结)的“透视”。EUS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分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 消化道肿瘤分期: EUS是评估食管癌、胃癌、直肠癌TNM分期中T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N分期(淋巴结转移)最准确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或新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 胰腺胆道疾病: EUS对胰腺微小肿瘤(<2cm)、慢性胰腺炎、胆总管末段结石的诊断敏感性极高。其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活检(EUS-FNA/FNB)是获取胰腺占位性病变组织学诊断的金标准,诊断准确率超过90%。

  • 黏膜下肿瘤(SMTs): EUS可以清晰地显示SMTs的起源层次(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内部回声特性、边界等,从而对其性质(如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等)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3. 胶囊内镜与磁控胶囊胃镜
对于传统胃镜难以到达的小肠,胶囊内镜实现了无痛、无创的全程可视化检查,已成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克罗恩病等小肠疾病的一线诊断工具。而我国首创的磁控胶囊胃镜更是将胶囊技术应用到了上消化道领域。通过体外磁场精确控制胶囊在胃体内的运动,可完成对胃黏膜的系统性观察,其对于胃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与传统胃镜高度一致,为胃癌筛查提供了一种舒适化的新选择,尤其适用于无法耐受或拒绝常规胃镜的高危人群。

三、 治疗性内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治疗性内镜是微创医学的典范,其核心理念是在完整去除病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器官结构和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 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早癌
对于局限于黏膜层和浅层黏膜下层的早期胃癌和结直肠癌,内镜下切除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标准治疗方式。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适用于较小、无溃疡的平坦型病变。通过黏膜下注射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一次性切除。操作相对简单,但对较大病变或复发风险较高的病变可能切除不完整。

  •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 这是内镜技术的一座里程碑。它利用各种电刀,通过在黏膜下层注入液体建立安全间隙,然后沿病变边缘逐点预切开,最后完整剥离病灶。ESD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块切除较大(>2cm)、平坦或伴有溃疡的病变,从而提供更准确的病理学评估,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虽然ESD操作技术难度大、耗时较长、对术者要求高,且存在穿孔、出血等风险,但其卓越的疗效已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瑞金医院消化科作为国内最早开展ESD技术的中心之一,在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内镜下拓展治疗技术
为了处理起源于更深层次(如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或ESD术后穿孔等,内镜技术进一步向管壁外拓展。

  •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 对于向消化道腔外生长的SMTs,EFTR技术主动切开管壁全层,将肿瘤连同受累的管壁一并切除,然后使用金属夹或专用缝合设备(如OverStitch)封闭缺损。这标志着内镜手术进入了“壁外”时代。

  •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 通过胃、结肠、阴道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或胸腔进行手术,体表完全无创。尽管纯NOTES因技术难度和设备限制尚未广泛开展,但其理念已深刻影响了现代微创手术的发展,并催生了腹腔镜与内镜联合手术(LECS) 等混合技术,在处理复杂SMTs时优势显著。

3. 超声内镜引导下介入治疗
EUS从诊断工具演变为治疗平台,是另一项重大突破。它利用EUS的实时超声引导,建立进入胰管、胆管、腹腔或纵隔的精准通路。

  • EUS引导下胆胰管引流(EUS-BD/ EUS-PD): 当ERCP失败或无法进行时,EUS引导下可进行肝胃吻合的胆道引流或胃胰吻合的胰管引流,成为处理恶性胆道梗阻和症状性胰管梗阻的救命技术。

  • EUS引导下盆腔积液引流、腹腔神经丛阻滞(CPN)、弹簧圈栓塞联合氰基丙烯酸酯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等,EUS介入治疗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展,为无数患者提供了创伤更小、效果更佳的治疗方案。

4. 其他治疗应用
此外,内镜技术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射频消融(RFA) 治疗Barrett食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领域,均已成熟并成为标准治疗选择。

四、 未来展望与挑战

消化内镜的未来发展将更加聚焦于智能化、精准化和微创化。

1.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
AI,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在内镜图像识别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AI模型经过海量图像训练后,可实时辅助内镜医师检测早期癌、识别病变性质、预测浸润深度甚至评估化疗反应。这有望减少人为漏诊,提高诊断的均质化水平,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和初年资医师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临床应用仍需解决数据标准化、模型可解释性及法规审批等挑战。

2. 分子影像内镜
未来的内镜将不仅是形态学观察工具,更可能成为“分子探针”。通过靶向特定肿瘤标志物的荧光造影剂,分子影像内镜能够在细胞甚至分子水平实时显示肿瘤组织,实现超早期诊断和精准划定切除边界,引领“靶向活检”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

3. 机器人内镜与先进操作平台
机器人技术可滤除人手的生理性震颤,提供更灵活、更稳定的器械操控,有望降低ESD、POEM等复杂手术的操作难度,缩短学习曲线。柔性机器人内镜的发展可能彻底解决现有内镜在通过复杂解剖结构时的困难,实现全消化道无死角诊疗。

4. 内镜质量控制与人才培养
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内镜医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如规范化报告、退镜时间监测、腺瘤检出率考核)和系统化的阶梯培训模式(模拟训练、动物实验、导师指导下操作)至关重要。只有保证技术开展的质量,才能真正让患者从科技进步中获益。

五、 结论

消化内镜已经从一门单纯的检查技术,演进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学科平台。它在消化道疾病的早期诊断、微创治疗以及功能性疾病管理方面发挥着中枢作用,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当前,消化内镜正处在一个与人工智能、分子生物学、机器人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爆发前夜。作为临床医师和研究者,我们应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同时深入开展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共同推动消化内镜学迈向更加精准、智能、微创的未来,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