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型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瑞戈非尼自2017年在我国获批上市以来,已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CRC)、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且国内外研究也显示中国人群获益不亚于欧美人群,甚至可能更好。随着临床用药越来越多,在真实世界中药物剂量选择、不良反应处理等问题也得到日益关注,尤其针对中国人群,如何更好平衡不良反应和治疗疗效可使患者获益最佳,仍亟待更多探索。
值此第8届拜耳肿瘤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榕波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齐长松教授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志刚教授共同探讨瑞戈非尼在真实世界临床应用中的最佳实践。本文整理访谈内容如下,供读者交流讨论。
林榕波教授:亚洲人群使用瑞戈非尼获益更好,化疗快速康复可提高患者耐受
福建省肿瘤医院 林榕波教授
大型Ⅲ期临床研究CORRECT和CONCUR结果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数据显示中国人群手足皮肤反应(HFSR)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其中,CORRECT研究显示全球整体人群1~3级HFSR发生率为47%,CONCUR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患者HFSR发生率为73%。然而,具体而言,CONCUR研究纳入的患者人群中,一般身体状态(PS)评分为1分的人群占比更高,体能状态较CORRECT研究更差,可能会增加HFSR发生风险,但3级HFSR发生率在两个研究中分别为16%和17%,无明显差异。此外,CORRECT研究和CONCUR研究在整体毒性反应方面,所有级别毒性发生率为93% vs 92%,3级和4级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1% vs 49%、3% vs 4%,没有显著差别;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28% vs 23%,3级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7% vs 11%,差异较小;疲乏发生率分别为47% vs 17%,3级疲乏发生率分别为9% vs 3%,亚洲人群中更低。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HFSR发生率外,瑞戈非尼在亚洲人群中的整体毒性并未比欧美人群更高,临床应用中需正确看待瑞戈非尼的毒性反应。
此外,生存时间数据显示,CORRECT研究中总生存时间(OS)在瑞戈非尼与对照组分别为6.4个月 vs 5.0个月(HR:0.77),CONCUR研究OS在瑞戈非尼与对照组分别为8.8个月 vs 6.3个月(HR:0.55);无进展生存期(PFS)的风险比分别为0.49 vs 0.31,可见亚洲人群获益更好,这可能与入组患者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使用较少有关。另外,CONCUR研究中1/4左右的患者可耐受160 mg使用剂量,3/4左右的患者需要剂量调整,提示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才可使患者得到更好受益。
另外,化疗快速康复等支持治疗可帮助患者更好耐受毒性,提高治疗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获益最大化。化疗快速康复包括医患沟通、运动、营养支持、中医中药等多个方面,在瑞戈非尼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对于采用瑞戈非尼治疗的患者,需要做好毒性反应相关的患教沟通,不良反应越大可能提示疗效越好。因此需平衡毒性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使用剂量和疗效的同时进行有效不良反应管理可获益更佳,如运动、中医中药的使用可帮助降低不良反应,血压、蛋白尿、甲状腺功能等的监测和管理流程也可帮助提高患者耐受性。
齐长松教授:多机制协同,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获最佳疗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齐长松教授
本病例为双原发灶结肠癌患者,相比单原发患者病情更复杂,且两个原发肿瘤之间的生物学行为及分子分型也可能存在差异,为临床疾病诊断和后续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患者开始时只对其中一个原发病灶进行了基因检测,提示为RAS/ RAF野生型,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由于治疗反应不符合RAS/ RAF野生型的生物学行为,遂再次进行双原发灶基因检测,发现二者之间基因类型完全不同,一个为APC基因突变,而右半结肠病灶为RAS基因突变,西妥昔单抗治疗疗效较差。此外,外周血循环肿瘤DNA(ctDNA)同时检测到两种基因突变类型,提示患者肝、肺转移病灶可能是两个原发灶同时转移共存,因此为患者更换为可同时覆盖RAS/RAF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贝伐珠单抗治疗,病灶很快缩小,最终达到PR。
2020年10月底,患者经过前线多种方案治疗后,肝、肺转移灶出现快速进展,转入三线治疗。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CSCO指南中推荐的三线治疗方案包括瑞戈非尼单药,但有小型临床研究证实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疗效更好,相比以往三种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均有显著提高。考虑到患者身体状态较佳,经济基础较好,且有意愿尝试积极治疗,遂在三线治疗中给予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PD-1单抗是肿瘤治疗中的探讨热点,瑞戈非尼为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不仅可使肿瘤周围血管正常化,还可通过抑制免疫抑制细胞,调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比例等多种机制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因此在目前所有抗血管生成药物中,瑞戈非尼联合免疫治疗表现出最佳的协同作用,获得了最好的治疗效果。
彭志刚教授:探寻瑞戈非尼最优剂量,烟酰胺或可用于缓解不良反应
瑞戈非尼已被获批用于晚期CRC三线治疗,国际获批标准剂量为160 mg,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这一剂量在中国人群是否适用仍需进一步探索。为此,周爱萍教授牵头开展了两项真实世界研究,一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累计入组114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OS,次要研究终点为PFS、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其中30%多的患者使用80 mg剂量,60%以上患者使用120 mg和160 mg剂量,不同剂量组OS存在显著差异,120 mg剂量组OS最长,达到16.7个月,80 mg和160 mg剂量组分别为7.2和9.5个月。不同剂量组生存时间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使用剂量影响药物疗效,另一方面可能与不良反应相关,160 mg剂量不良反应较重,患者依从性差,停药率高,从而影响最终获益。另外,对于疾病进展的患者,继续瑞戈非尼治疗相比停药患者可明显延长OS,鉴于其中部分患者采用瑞戈非尼联合PD-1单抗治疗,可能提示对于瑞戈非尼治疗进展的患者,后续联合PD-1单抗治疗或可提高疗效,得到更多获益,但由于研究中相关病例较少,仍有待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证实。另外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纳入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37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多数患者使用剂量为120 mg,OS达14.1个月,且安全性和依从性较好。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120 mg可能是中国人群最适合剂量,可同时兼顾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使患者获益最佳。
HFSR是TKI药物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以往临床多采用塞来昔布止痛,维生素软膏、尿素软膏等局部治疗措施,但疗效并不理想。另外也会尝试沙利度胺等来减少和预防HFSR。最近中国学者发现烟酰胺可逆转TKI药物引起的HFSR,但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考虑药物可及且价格较低,在临床中对于有需要的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帮助减少HFSR发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