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ERCP快速胆管引流

2021-04-0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1. 腹痛大意了,患者休克


3月初,60岁的王阿叔感到腹痛,同时还有点发热,于是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检查发现,炎症指标、转氨酶、胆红素水平均升高,医生建议做腹部彩超或CT进一步检查,王阿叔觉得疼痛还可以忍受,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开了点药就回家了。


没想到,次日病情突然加重,王阿叔感到疼痛加剧,由原来的上腹痛变为了整个腹部痛,而且整个肚子都比较硬。


他赶紧再次赶来医院住院治疗,行腹部CT,结果显示胆总管下段结石并胆总管上段扩张,与此同时,复查的抽血结果也出来了,炎症指标、胆红素水平都较先前升高了1倍


随后病情急转直下,王阿叔出现高热寒战,体温高达40.8℃,心率190次/分,血压较基础血压下降50mmHg,出现意识障碍,呈嗜睡状态,考虑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消化科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达40%!!!


2. 实施ERCP,成功救人


病人立刻被转至ICU,正在休假中的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帮扶专家、火炬开发区医院副院长兼消化内科带头人李跃从广州驱车紧急返院,与肝胆胰技术骨干陈铭医生一起启动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急诊ERCP见王阿叔十二指肠乳头大量白色脓液渗出。造影见胆总管下段、中段共有3颗类圆形的结石,直径均约1.2cm。


给予十二指肠乳头预切开以及扩张后,见大量乳白色脓液从胆管流出,取石球囊依次将三枚黄色结石取出,放置鼻胆引流管后,王阿叔安全返回病房。


640.png

△  十二指肠乳头大量白色脓液渗出


640 (1).png

△  胆总管见3个结石影


640 (2).png

△  取出结石


治疗后,王阿叔腹痛明显缓解,发热峰值下降,无出血、胰腺炎等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炎症指标和胆红素较之前下降1倍,术后第3天返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术后第7天患者基本好转并出院


640 (3).png

△  术后第1天


640 (4).png

△  术后第3天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重症阶段,也称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


在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肝内外胆管结石;其次为胆道寄生虫和胆管狭窄,上述因素造成胆管急性梗阻后可导致严重细菌感染,从而引起重症胆管炎症反应。


本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


上腹部剧烈疼痛、寒战高热、黄疸、感染性休克、神志改变,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高达40%,当老年人群合并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严重肝功能受损、多器官功能障碍时,病死率可高达100%。


尽早完成胆道减压与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


因患者感染较重,外科手术风险大,ERCP取石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快速解除梗阻,迅速稳定病情。


ERCP


ERCP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主要适应证包括:


1. 胆总管结石:行十二指肠内镜下取出胆总管结石后,不开腹,创伤小;


2.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行 ERCP+鼻胆管引流,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3. 各种原因所致的化脓性胆管炎:及时行内镜下胆道引流术减压,可迅速稳定病人病情,为手术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4. 慢性胰腺炎及胰管结石;


5. 胆管癌或胰头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可行支架治疗解决黄疸,延缓肝功能衰竭,延长生存期。


作者: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   陈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李跃

文章首发自中山火炬开发区医院消化内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