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郑州市中心医院赵智琛教授和武汉市第五医院洪李锋教授,介绍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赵智琛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郑州市中心医院业务副院长
兼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小组负责人
中国胸痛中心现场验收专家组成员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市级科研成果一项;开创性将抗肿瘤药物三氧化二砷引入心血管领域进行基础性研究。
洪李锋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武汉市第五医院
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
德国Soest医院及Bergmanshail医院访问学者
武汉市心血管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心血管内科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心血管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青年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等10余项学术任职
主持科研项目8项,以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取得国家专利3项
Lipids & Cardiovascular Research及临床内科杂志编委,Scientific Reports、PLOS ONE、Annals of Medicine等SCI期刊审稿人
高血压患病人群有所变化
针对不同人群需给予个体化管理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赵智琛教授:单纯高血压患者占门诊比例约为40%~60%,具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也较为常见,最常见的合并症是糖尿病,其次是血脂异常、冠心病及肾功能异常。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中医生应甄别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以往继发性高血压比例较低,但现在临床中能见到越来越多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上腺肿瘤和药物作用等造成的继发性高血压。
洪李锋教授:近些年,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高,发病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单纯性高血压比例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各类并发症和靶器官的损害。2010年,一项针对门诊患者的研究显示,中国单纯性高血压比例约为40%,这一数据近几年逐渐降低,我在临床中也观察到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力衰竭、肾脏病、代谢综合征等。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赵智琛教授:我国高血压人群在年龄上更趋于年轻化。随着儿童肥胖问题日益显著,临床中能够见到越来越多的儿童高血压患者,但对于这部分人群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进行药物治疗,而是建议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高血压进行干预。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也在不断提高,生活压力、运动量不足、不良饮食习惯等均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日常生活中应引起充分的重视。
洪李锋教授:在发病年龄方面,35岁以下的早发高血压正在逐渐增多,这一趋势与合并代谢综合征比例的增高具有一定相关性。正因如此,高血压防治的战线需要进一步前移,帮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有效控制病程进展。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赵智琛教授:在进行降压治疗时,首先的目标是将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进一步控制到135/85mmHg。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血脂异常、血糖异常、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异常等,综合判断患者的降压目标。
洪李锋教授: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提出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应控制在<140/90mmHg,而对于存在不同靶器官损害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控制目标和治疗策略。对于部分有糖尿病、蛋白尿等高危患者的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可耐受的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指南建议舒张压可降至80 mmHg以下。但临床需要关注过度降低舒张压带来的心肌梗死风险。对于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需较为宽松,以免发生重要脏器缺血。
不同降压药物各有优势
临床需综合权衡优化选择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
赵智琛教授: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压药有5大类,分别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针对不同的患者特征,需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例如CCB类和ACEI类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保护重要靶器官,对于合并其他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效果更为突出。
洪李锋教授:随着高血压发病特征的改变,高血压药物治疗也发生了变化。以往利尿药是高血压初治的首选药物,但随着并发合并症比例的增高,其他降压药也逐渐被作为一线用药选择,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初始治疗时应用复方制剂,以满足降压目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您认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赵智琛教授: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早上服药的习惯,半衰期相对较短的药物对于患者夜间血压的控制效果较差,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高血压,通常凌晨血压升高明显,需要长效药物确保血压能够在24小时内维持稳定。
洪李锋教授: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优选长效药物:这类药物作用更加平稳,也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2)联合用药:对于高危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有助于降低单一药物大剂量应用时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3)小剂量用药:在应用药物降压时,也需要考虑安全性,小剂量联合用药能够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耐受性。4)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和药物疗效及耐受性,并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个体的降压药物。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赵智琛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收缩压增高,血压波动大,常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并存,使治疗难度增大。对于老年患者,在治疗时应首选长效药物,并考虑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建议联合应用药物,可选择利尿药、ACEI、CCB或ARB作为联合药物治疗。
洪李锋教授: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也有着独特的疾病特征。首先,由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程度提高,收缩压增高较为明显,因此在治疗时不仅要控制收缩压水平,更要注意舒张压不宜过低,以免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此外,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显著下降,血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患者情绪、体位等影响,增加高血压管理的难度。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赵智琛教授:对于老年患者,ACEI长效作用机制能够保障用药的依从性,此外其全面的靶器官保护作用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更好的效果。目前,通过药物集采,ACEI药品价格大幅降低,令更多患者能够应用此类药物。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赵智琛教授:在为患者选择药物时,第一看疗效,第二看价格。在临床中我通常会选择培哚普利,因为其不仅降压效果突出,且更加长效,尤其在国产培哚普利进入集采后,单片价格仅1元左右,对患者而言经济负担更轻。
洪李锋教授:在决定为患者应用哪款药物的时候,我通常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循证医学证据4个方面考虑。安全性是用药的底线,如果一个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体位性低血压风险较高,容易产生血压波动触发心血管事件,或是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很大,我认为都不应该作为首选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是药物疗效的保障,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获得验证的药物是临床应用的首选。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成本效益比,尤其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患者,药物的价格直接关乎到治疗的依从性。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赵智琛教授:就个人用药经验而言,早期应用的ACEI,例如贝那普利等,降压效果较差,患者在应用后通常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血压。在接触到培哚普利后,其出色的降压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且半衰期更长,能够有效控制夜间高血压。
洪李锋教授:培哚普利是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足的ACEI类药物,对于伴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和蛋白尿患者具有出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赵智琛教授:在临床中,我会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选择原研药品或仿制药品。原研药临床研究数据更充足,受试者人群更广泛,观察周期更长,在制备工艺上也同仿制药有区别,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会首选原研药。但仿制药同样经过一致性验证,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均与原研药一致,疗效同样有保障,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选择仿制药。
洪李锋教授: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联合用药,必然会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经济负担。仿制药生物活性与原研药基本相同,在价格上更具优势,因此被寄予很大期望。仿制药进一步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经济负担,为中国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实多个国家已经对仿制药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部分国家仿制药品比例高达80%以上,从侧面印证了这些仿制药品的疗效能够与原研药保持基本一致。但对于仿制药,我们仍需要认真评估生物学活性和临床效益,并且未来需借助大数据验证应用仿制药是否会影响临床结局。就个人经验,我会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在应用联合方案时选择仿制药和原研药的组合方案。
慢病管理长路漫漫
基层慢病防控任重道远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赵智琛教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生活质量,慢性病的防治与管理成为中国健康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绝大多数高血压可以预防和控制,但如不及早干预,最终会发展为心脑血管病和肾病,为患者带来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加强公众高血压防治意识尤为重要。政府与医疗从业人员应利用多种途径,向公众普及高血压的危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洪李锋教授: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公众对高血压严重性认识不足,忽视日常生活中对血压的监测与管控。未来,需从患教、筛查、治疗等多个层面加强高血压管理水平,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高血压合理用药。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赵智琛教授:推进高血压基层管控,需要在社区大规模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在饮食方面,应建议公众减少食盐摄入,尽量选择清淡饮食,在运动方面,引导大家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此外,还要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高血压检测和治疗水平,系统性开展高血压管理工作。期望在政府、医疗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治高血压,促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洪李锋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在政策支持下,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并建立高血压管理和质控网络,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预防和治疗体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