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陈辉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1990年9月—1996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俄语医学系学习。1997年9月—2000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
2006年9月—2009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研究生。
2010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7月—至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副主任。
RCC:不同组织学亚型和肾透明细胞癌在所有分期和治疗的比较
根据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相关的组织变异评估临床分期和癌症特异性死亡。
方法:根据主动检测,流行病学,最终结果注册中心中确定VH(组织学变异)和ccRCC患者。分析CSM(癌症特异性死亡)累积发生率,利用分期、分级和其他患者特征相匹配的多变量Cox回归模型预测CSM。并根据肾切除(NT)类型采用逆处理概率加权法(IPTW)进行亚组分析。
在所有69,785例RCC患者中,2495例(3.6%)患者存在VH。在VH患者中,70.1%(1748例)患者存在肉瘤样型,集合管型为11.2%(280例),间质型为7.6%(190例),神经内分泌型为3.8%(94例),肾髓质型为2.9%(72例),黏液管和梭形细胞型(MTSCT)为2.5%(62例),横纹肌样型为2.0%(49例)。除MTSCT外,其余VH患者诊断时TNM分期均高于ccRCC。与G4级ccRCC对比后,集合管VH(多变量风险比(HR):1.6,p<0.01)、肉瘤样病变VH (HR:1.8,p<0.01)、肾髓质VH (HR:1.7,p=0.1)和横纹肌样VH(HR:1.5,p=0.1)的CSM显著高于ccRCC,但间质、神经内分泌和MTSCT VH较ccRCC的CSM无显著性差异。在肾切除术亚组中,经IPTW和多变量校正后,肉瘤样VH部分肾切除术(PN)后的CSM高于根治性肾切除术(HR=1.2, p=0.02)。
结论:除MTSCT外的VH患者诊断时TNM分期普遍偏晚期。集合管、肉瘤样、横纹肌样和肾髓质VH患者的CSM较高,而在其他VH中无明显差异。PN与肉瘤样VH患者的生存率较差有关,而在其他VH中由于样本量小而无法评估。
专家点评
迄今为止,与ccRCC相关的多个VH还没有不同分期的临床表现和生存期的研究。为了解决这一空白,研究采用了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来研究ccRCC相关的VH不同分期的临床表现,有几项重要发现:首先,研究发现了RCC中最大的7个VH序列。其次,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研究考虑了该研究年发病率的跨度。第三,研究检查了每个VH相关的CSM率,根据ISUP建议,横纹肌和肉瘤样VH应归类于G4类,与G4 ccRCC进行了比较。最后,第一次对VH患者的PN和RN进行比较。基于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及人群的设定,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VH的总数很少,可能会限制对于VH的发现及结论的推广。
江玮教授
福建协和医院
主要从事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曾作为卫生部委派的专家在国外工作多年,擅长泌尿系肿瘤与修复重建的微创和开放手术,尤以腹腔镜手术占优,治疗组年收治病人数、手术量及腹腔镜手术量居省内前列,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和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开展时间最早且例数最多,是省内第一个系统完成所有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医师,在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OMPARZ研究中国亚组数据
培唑帕尼vs舒尼替尼在中国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中的研究:来自COMPARZ随机对照研究的亚组分析
本文对COMPARZ研究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培唑帕尼vs舒尼替尼在未经治疗的中国局部晚期和/或转移性肾细胞癌(a/mRC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COMPARZ研究中,患者随机(1:1)接受培唑帕尼800 mg每天一次(QD)连续或6周舒尼替尼50 mg QD连续6周(给药4周,停药2周)。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独立审查委员会(IRC)和当地研究者对PFS和ORR进行评估。
在209例中国患者中[培唑帕尼(n=109)和舒尼替尼(n=100)],男性155例(74%),中位年龄为57岁(范围18-79岁)。根据研究者评估,培唑帕尼的中位PFS为13.9个月,舒尼替尼的中位PFS为14.3个月,根据IRC评估,两组的中位PFS为8.3个月;PFS风险比为1.17(研究者)和0.99(IRC)。培唑帕尼组中位OS未达到,舒尼替尼组中位OS为29.5个月。培唑帕尼组的ORR显著高于舒尼替尼组[研究人员:41% vs. 23%(P=0.0052);IRC:35% vs. 20% (P=0.0203)]。培唑帕尼在中国a/mRCC患者中的耐受性普遍良好。培唑帕尼组中最常见的AE是腹泻和发色变化,而舒尼替尼组中最常见的AE是血小板减少、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结论:汇总分析的结果与COMPARZ研究中的整体人群一致,证实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PFS和OS相似。
专家点评
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是晚期mRCC的一线靶向治疗药物,哪种靶向药物更适合中国人群是临床医师关注焦点。本文分析了COMPARZ研究中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在中国人群应用情况。在中国局部进展和晚期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培唑帕尼和舒尼替尼的PFS及OS不分伯仲,但值得关注的是,培唑帕尼的客观缓解率优于舒尼替尼。因此肾癌患者如何选择合适靶向药物,可能需要更多的对比性研究或精准医学研究。
减瘤性肾切除(CN)在mRCC患者的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CN即可在缓解患肾局部症状(血尿、疼痛等),又可减少肿瘤负荷提高肾癌系统性治疗效果。本文系统评价了CN在晚期mRCC治疗中地位。在细胞因子时代,受干扰素及白介素疗效限制,CN的临床获益甚微。在靶向治疗时代,多项高质量研究显示,对比单用靶向治疗,靶向治疗联合CN具有非劣效性的临床获益。值得我们期待的是,免疫治疗时代,CN是否能得到更多的认可。
在过去的15年中,RCC的治疗已经从非特异性细胞因子治疗过渡到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靶向治疗,现在进入了新的免疫治疗时代(CTLA-4、PD-1/PD-L1等抑制剂)。在EAU肾癌指南中,帕博利珠单抗+阿昔替尼作为一种代表性靶向免疫双联疗法已成为中高危晚期mRCC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优越抗肿瘤性能。本文介绍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mRCC的Ib / II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主要研究终点ORR可达60.9%,中位PFS 20.7个月,抗肿瘤疗效较好,值得期待。
本文由陈辉教授、江玮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