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靶向治疗在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领域的不断探索,开创了HR+晚期乳腺癌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新时代。为此,本报特别邀请CSCO副理事长、秘书长,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梳理HR+晚期乳腺癌治疗进展,解读2020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指导规范化临床实践。
江泽飞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肿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乳腺疾病分会主任委员
St.Gallen国际乳腺癌诊疗共识专家团成员
从耐药机制探索到治疗方案优化:AI时代-后AI时代-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新时代三部曲
近日,江教授团队在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的综述约稿中回顾了HR+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学者做出的贡献。江教授指出,芳香化酶抑制剂(AI)从晚期治疗走向早期辅助治疗后,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患者在AI治疗后需要更多的治疗选择,首先,AI治疗失败后,可考虑新的作用机制药物,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SERD)氟维司群;第二,单药AI治疗无法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需考虑更多的联合治疗,如联合新的靶向药物,CDK4/6抑制剂、mTOR抑制剂、HDAC抑制剂等,即后AI时代之后的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新时代。当然,如果患者HR+且HER2+,可考虑双通路的阻断治疗,这也是当前应有的、基本的学术态度。
从内分泌治疗耐药机制分析,一方面可能是患者的个体因素,内分泌治疗的作用靶点是激素受体,但激素受体在治疗过程中会发生表达的衰减或是突变,从而导致内分泌治疗不再敏感。另一方面可能是药物的原因,同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会产生机体抵抗,其耐药通路包括受体的改变、旁路的激活,如PI3K/Akt/mTOR通路的激活,细胞周期调控异常的改变,HDAC调控的表观遗传变化等,因此,分别针对上述耐药通路,PI3K抑制剂/mTOR抑制剂、CDK4/6抑制剂、HDAC抑制剂可预防和克服耐药,甚至可部分逆转耐药,从而从内分泌耐药机制方面着手,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
指南指导,临床可及,安全管理:HR+晚期乳腺癌的分层而治
江教授强调,乳腺癌是肿瘤领域较早实现分类而治的瘤肿,基于分子分型,有针对HR+的内分泌治疗,HER2+的抗HER2治疗等。随着对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的不断探索,吸收国内外前沿进展,结合我国国情和药物可及性,本次2020年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对HR+绝经后晚期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进行了重要更新,将患者细化分层,如未经内分泌治疗患者,I级推荐为AI联合CDK4/6抑制剂;他莫昔芬(TAM)治疗失败患者,I级推荐为AI联合CDK4/6抑制剂、AI联合HDAC抑制剂、氟维司群联合CDK4/6抑制剂;非甾体类AI治疗失败,I级推荐为甾体类AI联合HDAC抑制剂、氟维司群联合CDK4/6抑制剂;甾体类AI治疗失败,I级推荐为氟维司群联合CDK4/6抑制剂。
联合治疗的更新是基于优质的、科学的临床研究,如哌柏西利的PALOMA系列等国际研究,以及中国的真实世界数据所产生的临床价值和药物的可及性;还有由江教授主导的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的ACE临床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获得行业管理部门的批准,促使了临床落地、药物可及,共同推动HR+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全面迈进了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新时代。
当然,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也是临床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高于单药内分泌治疗,如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等,但总体而言,相较于化疗,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是可控的。目前,临床可及的哌柏西利和西达本胺都为口服抑制剂,实践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及监测指标进行剂量的调整,如哌柏西利有75 mg、100 mg和125 mg不同的剂型,当患者因前期化疗出现骨髓抑制,应用哌柏西利治疗时,可适当调整用药剂量,以100 mg作为起始剂量,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这种不同剂量的设计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细化安全管理,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江教授特别指出,上述CDK4/6抑制剂和HDAC抑制剂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患者人群存在差异,如PALOMA-3研究纳入了二线及后线治疗人群,MONARCH-2研究中患者均为二线治疗,MONALEESA-2研究包括了一线和二线治疗人群,ACE研究的患者为一线或二线治疗人群,而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面对的患者情况更加复杂、混杂因素更为繁多,因此,需要根据2020年版《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对患者进行精准分层,根据既往治疗方案和患者的治疗反应,排兵布阵。当某种内分泌或靶向治疗失败时,可替换为其他内分泌或靶向治疗。
江教授分享临床经验提出,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经验,预测治疗的敏感性,制定个体化合理的治疗策略,而不是一味强调耐药问题。这样不仅可避免医患沟通障碍,同时也有利于调试患者的心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帮助医生更科学高效地完成治疗决策,更好地管理患者,开展更多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本文由江泽飞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