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6月25日,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23(CSA&TISC 2023)”「静脉系统血栓管理Ⅰ」论坛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范玉华教授,基于新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第2版》,围绕“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管理“这一专题做了精彩解读,现将精彩内容分享如下。
一
CVT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数据显示,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且有上升趋势。为什么CVT看上去这么少,主要是由于CV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漏诊率可达到73%,40%的患者的平均诊断时间都在10天以上。基于此,新指南对CVT临床表现推荐意见如下:
2)诊断技术——影像学检查
目前用于诊断CVT的常用无创影像学方法包括CT/CTV,MRI/MRV;由于MRI/MRV的广泛应用,CVT诊断率逐渐提高;对少数经前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准备做CVT血管内治疗时,可用有创性检查方法DSA。
新指南强调:对疑似CVT患者,CT/CTV和MRI/MRV都可作为主要的检查方法;而DSA仅适用于MRV或CTV检查结果仍不能确定CVT时或准备进行CVT血管内治疗时;另外TCCD和静脉超声在CVT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可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影像学检查:推荐意见
3)诊断技术——实验室检查
对于任何一个疾病,特别是还没明确诊断时,临床上都会做常规的血液检查;在脑脊液方面,近年来NGS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一些特殊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也有助于CVT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推荐意见
4)病因和危险因素
新指南推荐:
CV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应积极查找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Ⅰ类推荐, B级证据)
COVID-19感染及其疫苗注射可增加CVT发病风险,需要引起重视(Ⅰ类推荐,B级证据,新增)
二
CVT的治疗
1)抗凝治疗
CVT急性期抗凝通常应用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急性期抗凝时间通常持续1-4周。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警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VITT)。急性期后,需继续口服一段时间抗凝药物,具体服用多长时间需要基于不同情况分层处理。
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RESPECT CVT研究显示,达比加群和华法林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ACTION CVT是一项回顾性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和华法林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再通相似,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症状性出血风险更低。DOAC-CVT为目前样本量最大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
CVT抗凝治疗:推荐意见
2)血管内治疗
CVT血管内治疗:推荐意见
3)病因治疗
新指南推荐意见基本与2019版指南一致。
4)特殊情况下CVT的治疗
妊娠:新指南特别强调了对于妊娠期发生的CVT患者,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其安全性优于普通肝素,并且建议整个孕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疫苗注射相关:治疗方案以抗凝治疗为主,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
重症:糖皮质激素对于重症CVT患者的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
CVT的预防
新指南指出:去除引起CVT的病因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手段。对于复发性CVT伴有严重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则可以考虑长期口服抗凝药物。
期望新指南为临床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指导和支持。
来源:医阵营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杨渊教授团队撰写17篇神经心理疾病临床干货文章,神经内科医生需要了解!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帕金森病专家组倾力打造,2023年度帕金森病规范诊治能力提升培训!
精选CSA&TISC 2023大会热点、实用内容,分享最新进展和专家经验!
【壹生读书月】15天读书挑战圆满结束,快来看看你获得心仪的图书了吗?
洞察秋毫、知药善用—常用抗抑郁药的特点丨17天神经心理疾病诊治突破⑫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