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2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其中感染性疾病专业、呼吸内科专业均制订了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为了解医护人员对此了解程度,我们做了相关问卷调查,请大家积极参与~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推荐急性发热的退热处理措施如下。
① ≤3个月的婴幼儿发热,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不用退热剂;
② >3个月的儿童常用退热剂为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体温≥38.5℃和(或)出现明显不适时,建议采用;
③ 安乃近和尼美舒利因可致中性粒细胞数减少等,不推荐用于儿童;
④ 复方氨基比林没有被推荐使用;
⑤ 反对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作为儿童退热剂。
关于⑤项,这是医生常踩的雷区。经常会看到一些医生视糖皮质激素为“万能药物”,习惯选用地塞米松等退热,事实上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药方法。
糖皮质激素除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主要用于休克、严重感染或炎症的应急治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给儿童退热,容易掩盖病情,造成误诊。
另外,糖皮质激素无抗菌、抗病毒作用,且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使用不当能促进细菌或病毒感染扩散而加重病情,也可能使趋于好转的感染死灰复燃。
糖皮质激素还有加重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不良反应的作用。因此,使用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退热可能酿成小病变大病的不良后果。
来源 基层医界 作者王树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