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癌痛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丨“国家队”带你学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

2025-10-24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image.png

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70%~90%的晚期肿瘤患者会经历中重度疼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和生存期。近年来,国内外癌痛诊疗指南不断更新,强调了早期干预、综合治疗和全程管理的重要性。但基层医生对癌痛管理的最新进展了解有限,临床实践与指南之间存在差距,同时还存在疼痛评估不规范、不良反应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导致部分患者疼痛控制不理想。


为提升广大医生对癌痛规范化诊疗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刘东颖教授团队,在2025年中国镇痛周之际,推出以“癌痛规范化全程管理”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围绕癌痛发生机制、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管理、特殊人群处理等核心内容,结合典型病例,为医生提供系统、实用、前沿的知识体系,助力提升我国癌痛诊疗整体水平。

癌痛治疗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理


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姬凯


阅读要点:

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镇痛药物在消除疼痛的同时,也常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能否有效管理这些副作用,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将聚焦癌痛治疗中的常见不良反应,结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以下简称“天肿疼痛科”)的临床实践,分享“防大于治、全程管理”的规范化处理策略。


一、 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核心战场与应对之道


01
便秘——最常见且需持续管理的副作用


发生机制:阿片类药物与肠道μ受体结合,抑制肠蠕动、增加水分吸收。这是唯一一种患者不会产生耐受的不良反应,需全程管理。


天肿经验与预防策略:我们坚持“预防性用药、生活方式干预、动态评估”三位一体原则。起始阿片治疗时,即同步处方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与大便软化剂(如多库酯钠),或刺激性泻药(番泻叶)。


规范化处理流程:


发生机制:阿片类药物与肠道μ受体结合,抑制肠蠕动、增加水分吸收。这是唯一一种患者不会产生耐受的不良反应,需全程管理。

天肿经验与预防策略:我们坚持“预防性用药、生活方式干预、动态评估”三位一体原则。起始阿片治疗时,即同步处方渗透性泻药(如乳果糖聚乙二醇)与大便软化剂(如多库酯钠),或刺激性泻药(番泻叶)。

规范化处理流程:


一线:增加现有泻药剂量或联合用药。


二线:考虑使用外周μ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地美定,能特异性逆转肠道便秘而不影响中枢镇痛。


辅助:可辩证辅以中药(如麻仁软胶囊),进行多模式管理。


02
恶心与呕吐——多为暂时性且可耐受


发生机制: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区触发带(CTZ)及前庭敏感性增加所致。通常于用药初期出现,多数患者在1-2周内可产生耐受。

天肿经验与预防策略:我们的临床路径强调“风险评估,预先给药”。对初用或大幅增量者,常规预防性给予止吐药3-7天。

规范化处理流程:


首选药物: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或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


联合用药:效果不佳时可联用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


长期处理:若持续超过2周,应考虑阿片药物轮换。


03
镇静与嗜睡——需警惕呼吸抑制的前兆


发生机制:阿片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抑制,常见于治疗初期。

天肿经验与预警系统:将此纳入安全预警系统核心。明确告知患者初期可能嗜睡,严禁驾驶等危险活动,并使用镇静评分量表客观评估。

规范化处理流程:


观察:轻度嗜睡通常观察数天以待耐受。


调整:影响日常交流时,可酌情降量并联合NSAIDs或辅助镇痛药。


干预:严密监护下试用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


警惕呼吸抑制:此为最严重反应。需掌握“警讯症状”:呼叫不醒、针尖样瞳孔、呼吸<8次/分。一旦发生,立即停用阿片,呼叫急救,备用纳洛酮


二、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与辅助镇痛药的不良反应


NSAIDs:关注胃肠道损伤(联用PPI预防)、肾脏损伤(监测肾功能)及心血管风险。我们严格执行 “风险评估、短期使用、定期监测” 原则,严禁超量。

辅助镇痛药:


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常见头晕、嗜睡。采用 “低起始,慢滴定” ,睡前给药以提升耐受。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可引起口干、便秘及直立性低血压,老年患者慎用。


三、 天肿疼痛科不良反应全程管理模式的核心特色


我们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不良反应管理模式:


1.前置化预防:开具镇痛处方时,同步考虑并处方应对常见副作用的药物。

2.量化动态评估:运用各类量表进行动态、量化评估,实现客观化管理。

3.闭环式患者教育:通过“患者管理平台”提供从用药指导到应急处理的全程教育。

4.多学科协作(MDT):针对复杂情况,迅速启动MDT,邀请临床药师、消化科等共同制定最优方案。


总结:

癌痛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管理是规范化诊疗的核心环节。通过系统性的预防、敏锐的识别和规范的处理,我们能够将不良反应的影响降至最低,确保患者安全、有尊严地实现无痛生活。



互动小问题

问题1: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患者通常会在用药1-2周后自然产生耐受,因此无需常规预防性使用通便药物。(判断)


问题2:一名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癌痛患者,出现呼叫不醒、呼吸频率为6次/分、针尖样瞳孔,首先应考虑是什么情况?


A. 药物过量导致的严重便秘
B. 肿瘤脑转移导致的昏迷
C. 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呼吸抑制
D. 严重的恶心呕吐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问题1:错误


问题2:C



牵头专家


刘东颖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疼痛治疗科,主任医师,博士,硕导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社会支持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舒缓医学分会常委

CSCO·中西医结合专家委员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体评估专委会常委 

国家卫健委能建中心·安宁疗护提升项目专家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营养与支持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二届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委会副主委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营养专委会常委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专委会常委


本文作者


姬凯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学博士

疼痛治疗科主治医师

擅长恶性肿瘤的全程管理,癌症疼痛的综合治疗

主持天津市教委课题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4篇,中华期刊2篇


团队介绍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是国内癌痛管理领域的标杆科室,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全面、精准、人性化的疼痛管理服务。科室拥有卓越的医疗技术、先进的治疗理念和专业的医护团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无痛诊疗服务。


科室成立于1994年,其前身“除痛门诊”是国内最早开展癌痛居家治疗模式的科室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科室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癌痛治疗中心。科室以“姑息治疗为主线、癌痛病因治疗和症状控制为重点、营养和心理支持为特色”,形成了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涵盖肿瘤疼痛患者的筛查和咨询、病因治疗(化疗、靶向、免疫、放疗等)、镇痛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营养评估和干预、心理评估与干预以及症状管理(恶性胸腹水、肠梗阻等)多个方面。科室门诊量达20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数达2000余人次/年。


科室现有医生9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博士学历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团队成员在癌痛管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是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难治性癌痛学组组长、天津市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天津市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挂靠单位。


科室在微创介入镇痛方面技术精湛,目前已常规开展的项目包括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泵)、神经毁损术、射频热凝术、碘125粒子植入术、经皮椎体成形术、鞘内药物输注泵植入术等。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肿瘤术后疼痛综合征、骨转移疼痛、胰腺癌、胃癌等腹膜后转移导致的上腹部疼痛,以及盆腔肿瘤导致的会阴部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中,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科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癌性疼痛规范化治疗(GPM)示范病房”、中国抗癌协会“CPAI疼痛管理学院临床教育基地”、“难治性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基地”、“癌痛规范化能力提升医联体核心单位”和“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基地”。


科室还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2项,局院级课题8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撰写《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难治性癌痛诊断与治疗》《临床癌症疼痛治疗学》《疼痛病学诊疗手册:癌性疼痛分册》《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老年保护》;牵头编写《患者自控镇痛治疗癌痛专家共识》、《癌性爆发痛专家共识》。


此外,科室还承担带教职责,为全国多家肿瘤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培养了50余名癌痛专科医师、药师和护师,为推动国内癌痛规范化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