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前言
近年来,随着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快速发展,HER2阳性(过表达)乳腺癌治疗格局持续革新。维迪西妥单抗作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上市的ADC,已在多癌种治疗中展现突破性潜力。
本期,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继鑫医师与李南林教授带来一例HER2阳性乳腺癌术后多发转移患者的诊疗分享及点评。该患者原发灶为HER2阳性(IHC 3+)、HR阳性(ER+/PR+),虽经规范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仍于术后5年余出现胸骨转移,术后7年进一步发生肝转移,并在经历多线治疗后疾病再次进展。针对这一复杂病情,患者接受维迪西妥单抗联合骨保护治疗,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PR)并实现疾病持续稳定,且患者耐受性佳,充分体现了维迪西妥单抗“精准、强效、安全”的核心优势。点评环节中,李南林教授深入剖析诊疗决策逻辑,探讨抗HER2 ADC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病情探症
杨继鑫 医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
医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访问学者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英文论著5篇、中文论著7篇,主译乳腺癌论著1部,副主译2部。
01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女性,47岁。
就诊时间:2023年3月。
主诉:右侧乳腺癌术后8年余,肝转移灶进展。
现病史:
患者2015年于外院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期pT2N3M0。于当地医院接受辅助治疗:①辅助化疗:先予AC(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化疗4周期,序贯T(多西他赛)方案化疗4周期;②辅助放疗(具体不详);③内分泌治疗:口服他莫昔芬。
2020年(内分泌治疗第5年),患者复查发现胸骨转移,于当地医院行局部放疗,同时调整全身治疗方案为抗HER2治疗(曲妥珠单抗)+内分泌治疗(氟维司群)+骨保护治疗(唑来膦酸)。
2021年10月,患者复查提示肝转移可能,行肝穿刺活检,但疑因病灶较小,穿刺未查见癌,遂继续原治疗方案。
2022年11月,患者复查提示肝脏低密度影较前增大,再次行肝穿刺病理活检:考虑转移性乳腺癌。调整治疗方案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
2023年3月,患者肝转移灶再次进展。为求进一步治疗收住我院。
既往史:无特殊。
手术史:8年余前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个人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02
辅助检查
术后病理(2015):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13/24查见转移。免疫组化:ER(2+)、PR(3+)、HER2(3+)、Ki-67约90%。分期:pT2N3M0。
肝穿刺病理活检(2022-11):考虑转移性乳腺癌。免疫组化:ER(30%,1+),PR(-),HER2(3+),Ki67约60%。
03
诊断
1.右乳浸润性导管癌术后
2.肝继发恶性肿瘤
3.骨继发恶性肿瘤
04
治疗
截至末次随访(2025-05),患者病情持续稳定,未出现明确疾病进展,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
乳腺超声(2023-12-17):
左侧锁骨上可见数个淋巴结回声,边界清楚,皮质厚,部分淋巴门结构显示不清,建议进一步检查。右侧锁骨上、双侧锁骨下及双侧内乳区未见形态异常淋巴结。
超声引导下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细针穿刺(2023-12-22):
查见多量淋巴细胞,未见明确的上皮细胞。由于细针穿刺采样的局限性,建议临床结合影像学结果,必要时术中淋巴结冰冻进一步明确。
CT(2023-03至2025-05)
CT平扫+增强(2023-03-05):脂肪肝;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大者径约3cm),结合病史多系转移。
CT平扫(2023-06-17):1.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2.右侧乳腺术后缺如,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右肺上叶炎性灶,双肺“马赛克”密度。3.脂肪肝,肝内转移灶部分较前(2023-03-05)显示不清,请结合增强扫描评估。
CT平扫(2025-05-09):与前片(2024-12-15)比较:1.右侧乳腺癌术后缺如,双侧腋窝未见肿大淋巴结,大致同前。2.双肺间质性改变,不均匀肺气肿,双肺散在渗出,大致同前,胸骨高密度影大致同前。3.脂肪肝减轻。
CT示治疗期间肝转移灶变化
专家视角
李南林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甲状腺乳腺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乳腺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健康科普专家
1997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长期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擅长乳腺癌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多项。2008年评为学校“精品课程教员”。2009年4月成为学校首批“青年英才支持计划”资助对象。201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国家专利13项。主编(译)论著8部。
李南林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在精准治疗时代,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虽已得到显著优化,但多线治疗后耐药、内脏转移(尤其是肝转移)仍是临床面临的核心挑战。本病例患者的诊疗路径十分具有临床代表性,其核心特征与治疗挑战集中体现了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复杂性。
患者2015年确诊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T2N3M0),免疫组化示ER(2+)、PR(3+)、HER2(3+)、Ki-67约90%,属HR阳性/HER2阳性、高增殖活性的高危亚型。术后经AC-T方案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后,2020年出现胸骨转移,接受局部放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唑来膦酸”方案治疗;2021年疑似肝转移,2022年肝转移灶明确进展,穿刺病理证实为转移性乳腺癌[ER(30%,1+)、PR(-)、HER2(3+)、Ki-67约60%],治疗调整为“吡咯替尼+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方案,然而仅4个月后肝转移灶再次进展,提示既往治疗方案已耐药,临床亟需更有效的后线治疗选择。
从临床视角看,该患者面临三重核心困境:一是多线治疗耐药后的难治性,患者先后接受了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等多种治疗模式,传统治疗手段几乎已穷尽,后续治疗选择有限;二是肝转移的特殊挑战,肝转移是HER2阳性乳腺癌常见且预后较差的转移部位[1,2],而该患者肝转移灶最大径达3cm,其治疗不仅需考虑药物的抗肿瘤活性,还需兼顾肝脏代谢负荷与治疗安全性;三是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动态演变,患者转移灶ER表达从2+降至30% 1+、PR转为阴性,HER2持续强阳性,提示肿瘤异质性增强,需依赖精准靶向HER2的治疗手段突破耐药。
在此背景下,我们为其启用了“维迪西妥单抗+唑来膦酸”方案。是基于药物作用机制、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需求的精准决策,核心依据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患者多线治疗后耐药,亟需作用机制不同的新型药物。该患者既往已先后接受曲妥珠单抗、吡咯替尼等多种抗HER2药物治疗,提示其肿瘤可能已对既往治疗方案产生耐药。此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是突破耐药困境的关键。维迪西妥单抗作为一种新型ADC,其载药MMAE与紫杉类同为微管蛋白抑制剂,但毒性更强,且依托ADC的精准靶向递送特性,不仅能直接诱导HER2阳性靶细胞凋亡,还可通过“旁观者效应”发挥更广泛的抗肿瘤活性,为克服耐药提供了潜在可能。此前发表的维迪西妥单抗治疗HER2表达晚期乳腺癌的Ⅰ/Ⅰb期临床研究,纳入的均为多线经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88.2%存在内脏转移,中位治疗线数为3)[3]。即便在这类难治人群中,维迪西妥单抗仍能保持强效肿瘤控制能力,与本病例的临床场景高度契合。
其次,患者存在明确的肝转移,需要针对这一高危部位的强效治疗方案。肝转移是导致HER2阳性乳腺癌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RC48-C006 Ⅲ期研究作为全球首个针对HER2阳性伴肝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其数据显示维迪西妥单抗对比传统方案(拉帕替尼+卡培他滨)可显著延长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9个月 vs. 4.9个月,HR=0.56);同时,维迪西妥单抗组客观缓解率(ORR)达58.5%,疾病控制率(DCR)高达94.3%,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11.2个月[4],充分证实其抗肿瘤活性更持久、疗效更稳定。基于该研究的高级别证据,维迪西妥单抗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针对HER2阳性肝转移乳腺癌适应症的ADC药物,为肝转移这一临床难点场景提供了明确治疗选择。
最后,确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是维持疗效的基础。考虑到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例患者接受RC48治疗已超过两年半,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这与研究报告中呈现的安全性特征一致。RC48-C006研究显示,维迪西妥单抗整体安全性可控,未发生5级治疗相关死亡事件,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仅为37.7%,安全性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未出现新的非预期毒性信号[4]。这种可管理的安全性特征,是保障患者能够持续用药从而实现长期疾病控制的前提。
随着ADC的普及,ADC药物治疗后的序贯策略已成为临床关注焦点。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表明,不同载药机制的ADC序贯治疗较同类载药ADC序贯能取得更优获益[5,6],维迪西妥单抗作为载药为MMAE的ADC,与T-DXd(载药为Deruxtecan)机制不同,可能成为克服交叉耐药的重要选择,延长患者整体获益。此外,维迪西妥单抗在联合治疗方面的探索同样值得期待。近年来,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TKIs等药物联合治疗乳腺癌的相关研究结果陆续公布[7,8],提示联合方案不仅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还能拓宽获益人群范围,为更多难治性患者群体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当前,ADC的快速发展正在持续推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格局的革新。以本土原研药物为代表的一系列临床研究成果,不仅为多线耐药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选择,也为肝转移等难治场景确立了新的治疗范式。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不同作用机制ADC的涌现、联合治疗策略的优化、治疗阵线的前移以及耐药机制的进一步阐明,ADC有望在乳腺癌的全程管理体系中发挥更核心的作用,最终为广大患者带来更为丰富和长期的生存改善。
参考文献:
[1] Zhang N, Xiang Y, Shao Q, et al. Different risk and prognostic factors for liver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de novo and relapsed distant metastas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Front Oncol. 2023;13:1102853.
[2] Ji L, Cheng L, Zhu X, Gao Y, Fan L, Wang Z. Risk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breast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es. BMC Cancer. 2021;21(1):238.
[3] Wang J, Liu Y, Zhang Q, et al. Disitamab vedotin, a HER2-directed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patients with HER2-overexpression and HER2-low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 phase I/Ib study. Cancer Commun (Lond). 2024. 44(7): 833-851.
[4] Wang J, et al. SABCS 2024. PS8-06.
[5] Peng X, Lan B, Wang J, et al. The ideal strategies of antibody‒drug conjugate sequential treatment in HER2-expressing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 multi-center real-world study. The Breast. 2025;81:104470.
[6] Chen M, Huang R, Chen R, et al. Optimal Sequential Strategies for Antibody-Drug Conjugate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Evaluating Efficacy and Cross-Resistance. The Oncologist. 2024;29(8):e957-e966.
[7] QU F,LI W,YI Y. 397P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re combinant humanized anti-HER2 monoclonal antibody MMAE conjugate RC48-ADC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or HER2-low expressing,locally advanced 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a single-arm phase Ⅱ study[J].Ann Oncol,2023,34:S348.
[8] Z. Shao, R. Wang, J. Zhang, et al.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open-label phase II neoadjuvant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ER2-ADC disitamab vedotin in combination toripalimab or sequence chemotherapy in participants with HR-negative, HER2 low-expressing breast cancer. 2024 ESMO 317TiP.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