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有许多临床医护人员关于此类问题亦常常会“云里雾里”——哪些药物或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浓度监测的意义是什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等剂量的同一种药物,给予同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个体)后,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包括疗效佳且无毒副反应、疗效佳但毒副反应大、疗效差且有毒副反应、疗效差亦无毒副反应等不同情况。为了解决同剂量同种药物临床反应不同的问题,在临床上通过个体化用药将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治疗药物监测是
个体化用药的最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但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或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需要进行TDM的药物特点/临床指征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安全范围窄(有效血浓度范围窄)、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接近、不良反应严重或毒副反应与症状加重不易区分的药物。例如地高辛,有效血浓度范围0.5~2.0 ng/ml,浓度超过2.0 ng/ml可引起中毒,中毒症状可与剂量不足类似。
(2)个体差异大的药物,同一剂量在不同患者中可能出现较大药物代谢动力学差异,或可能产生有效、无效、中毒等不同临床反应的药物。如甲氨蝶呤、苯妥英等。
(3)临床疗效指标不明确,没有明确的、及时的、易于观察的可预知或评估临床疗效的指标。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
(4)长期用药的患者,依从性差,可能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需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发现用药问题。
(5)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等等)用药情况复杂。
(6)联合用药引起药物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最常见的是合用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的药物而引起的药效降低(或升高),如卡马西平和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增强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用药过程中可能引起自身或其他药物药效降低。
(7)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8)器官功能障碍引起的药物吸收或代谢变化。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甙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9)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副作用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可通过监测药物浓度评估临床反应。怀疑患者药物过量或中毒时等情况时,均需进行药物浓度监测。
目前,国内开展的治疗药物监测(药物浓度监测)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作者:郭美华
本文首发自哈医大一药学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