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淋巴瘤临床研究凝聚中国力量!北大肿瘤宋玉琴教授为您娓娓道来

2020-12-28作者:cmt佳玲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原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淋巴瘤诊疗的研究,在2020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CSCO)的创新研究专场更是淋巴瘤领域做了口头报告。本报记者特别采访宋玉琴教授,请她谈谈在淋巴瘤领域的中国声音——PHOENIX研究。


创新研究汇聚全球性研究的中国声音


PHOENIX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组患者均为初治生发中心的弥漫B性淋巴瘤患者。全球组共838例患者,IPI评分均大于2分,其中200例患者来自中国,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洪小南教授团队组患者最多。


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是实验组,即在RCHOP方案基础上添加伊布替尼;二是对照组,即用RCHOP方案作为常规的一线初治方案。


根据2018年至2020年的全球数据,该研究的整体研究结果为阴性,即在RCHOP方案的基础上再添加伊布替尼后,并未对组患者的整体无事件生存(EFS)、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带来明显获益。


但若是在亚组水平分析,则有部分患者存在获益。为此,宋玉琴教授代表朱军教授、洪小南教授就中国区200例入组患者数据的深入挖掘成果进行了汇报。


就整体而言,200例患者中,治疗组患者并未获得明显的EFS、PFS、OS获益,并未明显优于RCHOP方案。进一步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小于60岁的治疗组患者EFS、PFS、OS均具有一定的获益趋势,其中60岁以下双表达(MYC/BCL2)的治疗组患者,EFS、PFS、OS均有较好获益。因此,对于60岁以下患者,尤其是双表达患者来说,治疗组方案具有一定的获益。该研究结论和全球整体研究的结论相似。


中国与全球数据客观对比,带给临床实践新启迪


首先,在随后的回顾性研究中,对来自中国的179例存档病理组织,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后发现,我国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诊断的非生发中心病例,与基因表达谱诊断的活化B细胞来源病例的一致率在84%左右,旁证了我国病理免疫组化诊断水平较高,也验证了HANS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方便可靠。其中149例患者为活化B,验证了我国非生发中心弥漫B患者占比较高。


其次,是关于患者耐受性方面的问题。组患者绝大多数接受8个周期的治疗方案,而从研究中可看出,更长的治疗周期会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尤其是60岁以上的患者。分析认为,这也是一个影响整体研究结果的因素。从全球数据来看,60岁以上的治疗组患者多因耐受性不好而导致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治疗结果。


因此,宋教授表示,这将启示研究者在今后的方案设计上,更多地考虑到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耐受性和相应的剂量调整。


复杂分型研究对象精准,屡战屡败中越挫越勇


淋巴瘤的亚型分类是非常繁杂的,单独就弥漫B来说,诸如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等亚型往往被排除在各种常见临床试验的范畴之外,或者单独进行临床试验。在PHOENIX研究中,绝大部分组患者为弥漫B淋巴瘤非特质型。


自利妥昔单抗问世以来,对于60~80岁的老年患者来说,CHOP方案用利妥昔单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而对年轻低危患者(例如,IPI评分0~1分的18岁至60岁弥漫B淋巴瘤患者),RCHOP方案也可以使接近90%的患者获得根治,因此也是标准治疗方案。至于那些疗效不满意的患者(IPI评分2~5分,18岁至60岁的弥漫B患者),全球研究者一直希望通过临床试验的设计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方案。例如,在RCHOP方案基础上添加某种药物,进而提高治愈率。这也是弥漫B淋巴瘤领域一直探索的问题。


为此,广的临床研究者做出了多番努力。早期,研究者期待在RCHOP方案基础上增加自体干细胞移植,但这只对IPI评分5分左右的患者起到改善作用。随后,研究者选择改变治疗强度,密集药物剂量,但疗效甚微。随着新药时代到来,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维持治疗,对RCHOP方案治疗结束后的CR和PR患者加以药物维持,但是最终是阴性结果;’二是添加新药,例如,伊布替尼、来那度胺和替代利妥昔单抗的GA101,但是遗憾的是仍然是阴性结果。


二十年来,经过各种努力,研究者始终未能在整体水平实现“突破天花板”的治疗改善。但多项全球性的临床试验仍在不断进行中,中国学者也在不断积极参与,相信实现突破的一天终将来临。


即使“天花板”难以突破,淋巴瘤治疗未来仍充满希望


弥漫B淋巴瘤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比较大的一种亚型,它的治疗可以作为一个经典案例。弥漫大B淋巴瘤的治愈率比较高,因此,可以说RCHOP方案已经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宋教授表示,未来淋巴瘤领域突破和进展仍充满希望将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与其他实体瘤相比,淋巴瘤领域的新药研发分类更多、范围更广、速度更快,这一点从历年国际会议的新药发布和我国国家药监局新药注册的情况可见一斑。


其次,淋巴瘤新药的研发成功率更高。正如一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评审专家提到的,从其获批药物来看,淋巴瘤领域药物的研发成功率为20%~25%,而实体瘤领域的研发成功率则在10%以下,鉴于此,淋巴瘤领域新药推出的热情更高,种类更多,包括针对细胞表面靶点的单抗类药物,ADC药物以及双抗等,针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药物(如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和针对细胞微环境的PD-1抗体、CD47抗体等药物。


以上都有可能成为淋巴瘤治疗的突破点。


从“跟跑”到“领跑”,临床试验利国利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的淋巴瘤临床试验相当多。自200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临床试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的研究者在试验设计、新药认知、试验质控和高层次标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2012年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创新药物研发增多,临床试验步伐稳健而迅速,甚至高于国际节奏,这也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患者群体的需求和临床试验的经济支撑。


在研究过程中,困难仍然存在。比如,临床试验的场地空间较小。另外,如何组建一个高质量研究团队、如何在有效完成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兼顾临床试验,都是非常现实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倾尽全科之力,抽调专人团队投入临床试验,争取在临床试验的道路上比肩甚至高于国际速度和水准。


最后,宋教授指出,兼顾日常工作之外的临床试验更是一种医生的责任。于国家,更多的药品上市代表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税收;于患者,更多的药品研发上市切实惠及患者,国内可用的药物种类更加丰富,意味着《我不是药神》的艰难时代一去不复返。


小编衷心地希望,宋教授所传达的相关内容能够为各位读者提供新的启迪!

整理中国医学论坛报  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