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上甘露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大家应掌握甘露醇用药要点,避免误用甘露醇!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起病急骤,可出现弥散全脑病变的症状,如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等。在临床治疗中,急性脑血管疾病不论轻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在目前所用的药物中,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最常使用的一线药物。
甘露醇应用时机
由于甘露醇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长,每8g甘露醇可带出水分100ml,脱水降颅压作用可靠,故多数临床医生选择其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对已有颅内压升高,甚至出现脑疝者,甘露醇应列为首选。
因病理因素导致的急、慢性颅内压增高,包括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死、颅内肿瘤、脑积水、颅内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静脉窦血栓等造成脑水肿时,在实施降颅压基础治疗后仍存在颅内高压者, 也可考虑使用甘露醇进一步降颅压。
没有颅内压增高病理生理改变的疾病、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淤血、合并肾功能损害或潜在性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代谢性水肿、低血压状态者以及孕妇、老年人,均禁用或慎用甘露醇。
甘露醇应用技巧
▌ 急性脑出血
甘露醇药品说明书很清楚地注明,颅内活动性出血者禁用(颅内手术时除外)。
这是因为脑出血时血肿的占位效应是颅内压增高机制的首要因素;血管源性脑水肿产生于脑出血后的12小时内,而细胞性脑水肿在出血后24小时达高峰,并持续2~3天。
早期使用甘露醇可使血肿以外的脑组织脱水,脑组织支撑力下降,可使早期血肿扩大;另一方面,短时的高血容量,使血压进一步升高,会加重活动性出血;还有脑组织血管结构破坏,甘露醇进入组织中,加重组织水肿。
因而,在脑出血发病早期,尤其是24小时内不宜盲目使用甘露醇,以免诱发血肿扩大,加重病情。
有学者建议脑出血患者首次CT检查后,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4~48小时后复查CT;若病情及血肿大小均稳定,则可使用甘露醇等渗透性药物,以帮助减轻脑组织水肿。
▌ 急性脑梗死
甘露醇的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因为在脑梗死初期,脑水肿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毒性水肿,在后期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
在临床上也经常能看到脑梗死患者转化为脑出血,此时如继续应用甘露醇,由于血脑屏障完整性遭到破坏,甘露醇可以在受损的组织中积聚,脑组织中的渗透压超过血浆内渗透压,可加重脑水肿。
▌ 密切监测
1. 颅内压监测:
对指导甘露醇治疗有重要意义,如果甘露醇使用后颅内压<20mmHg,无须追加和重复使用甘露醇;如颅内压>20mmHg,需长期应用甘露醇;如治疗后颅内压仍持续在25mmHg以上超过30分钟,应进一步复查CT或启动更高级别的降颅压治疗方案。
不管有无颅内压监测,需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来评价,可通过头颅CT评估颅内占位效应、脑室大小、脑组织移位、中脑周围脑池受压等颅内压升高的标志来判断治疗效果。
无创脑水肿监护、经颅多普勒等非侵袭性检查,可得到颅内压、脑血流、脑水肿等指标,也可用于指导甘露醇的使用。
2. 渗透压监测:
甘露醇使用后可出现电解质、内环境、容量状态及血浆渗透压水平的改变。
颅内压增高实施渗透性治疗时,应维持血浆渗透压目标值在300~320 mOsm/L。
血浆渗透压水平超过330~340 mOsm/L时,将可能对肾脏及其他器官造成损害。
渗透压间隙是使用甘露醇后的重要监测指标,渗透压间隙是所测得的血浆渗透压与根据血钠、钾、尿素、葡萄糖所计算得到的血浆渗透压之差,渗透压间隙<10 mOsm/L提示需要重复给予甘露醇,当渗透压间隙>20 mOsm/L,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甘露醇。
3 尿崩症影响:
由于严重脑损伤患者在临床进展为脑死亡时,常发生中枢性尿崩症与继发性大量利尿,以及严重的高钠血症(血清钠≥165mmol/L),因此临床使用的甘露醇时,对于出现高尿量和高钠血症的患者,应注意排除尿崩症。
尿崩症的诊断是很重要的,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可能会与使用甘露醇而利尿的患者相混淆。
首发于好医师公众号,作者系岳阳市一人民医院临床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