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患者女性,67岁,因“中上腹不适数周”就诊我院。既往史无特殊。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胃炎。上腹部MRI示:胰腺尾部T1W稍低、压脂T2W稍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减弱,范围约1.5 cm×1.1 cm,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为进一步诊断,我们进行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EUS-FNA)术,术中见胰腺尾部一不均质回声占位灶,以低回声改变为主,内部可见少许条索状中高回声灶,截面大小约1.4cm×1.2 cm,质地偏软,弹性超声显像以黄绿色调为主,夹杂有小范围红色及蓝色调。超声造影显示动脉期病灶有不均匀增强效应,而静脉期消退较快。应用22G穿刺针穿刺2针,湿抽法,接5 ml负压,吸出适量组织条及组织液,标本中含血较多,予送检。病理结果:细胞涂片及液基细胞学检查为阴性,组织病理见灶性圆形肿瘤细胞,细胞无明显异型,免疫组化显示:SMA(部分+),CK(-),Syn(-),CgA(-),CD56(-),Ki67(3%+),SSTR2(灶+),CD34(血管+),CD20(B细胞+),CAM5.2(-),Bcl-2(部分+),Calponin(-),Caldesmon(-),Desmin(-),INI-1(+),病理诊断考虑为血管球瘤。
综合上述检查,患者诊断为胰腺血管球瘤。
A:MRI显示胰腺病灶;B:EUS显示病灶;C:多普勒下病灶表现;D:弹性超声下显示病灶;E:病灶细针穿刺;F:获取的组织标本
组织病理表现:A:HE染色;B、C、D、E、F分别为SMA、Syn、CgA、Ki67、Desmin免疫组化染色
血管球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周围球体细胞的少见肿瘤,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少数为恶性。其好发于指(趾)甲下部位,手掌、腕、前臂和足部的真皮层。然而,血管球瘤也偶尔可发生于胃、小肠、肺等少见区域。
胰腺血管球瘤极为罕见,据查阅,目前全球仅报道两例,我国尚未见报道。胰腺血管球瘤最早于2002年由澳大利亚学者报道,其在一位17岁白人女性胰腺颈体部发现一直径约5 cm占位灶,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胰腺血管球瘤。2020年,日本学者报道了一例胰头占位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的患者,其初始经EUS-FNA诊断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手术切除后确诊为具有一定恶性倾向的胰腺血管球瘤。腹腔内血管球瘤常被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或间质瘤,因此应注意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可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管球瘤可分为三种组织类型:固有球瘤、球血管瘤、球血管肌瘤。血管球瘤的瘤细胞在细胞形态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其免疫组化SMA、MSA、vimentin等指标阳性,而CgA、Syn、S100阴性。本病例在细胞形态上符合血管球瘤表现,未见明显核异型,免疫组化SMA阳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相关免疫组化指标阴性,故支持良性血管球瘤诊断,但因尚缺乏肿瘤整体组织标本的病理检查,目前还难以进一步分型。EUS诊断中,我们发现此例胰腺血管球瘤在EUS扫查下,呈边界清晰的类圆形表现,且超声造影下呈高增强效应,类似神经内分泌肿瘤,但其内部回声欠均匀,弹性超声显像下呈不均质软组织表现,组织硬度低于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下呈不均匀的高增强,有别于实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均匀高增强,这些也许有助于区分胰腺血管球瘤与神经内分泌肿瘤。
总之,本病例展示了一例罕见的胰腺血管球瘤诊断过程,尤其是提供了其EUS-FNA相关的较为完整资料,为日后临床工作针对类似胰腺占位的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上海第六人民医院 陈达凡 宛新建
来源:宜山论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