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本文作者: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临床药学科 王怀冲
指导专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施毅
本文通过对一例支扩伴PA感染病例的治疗提出问题,特别邀请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施毅教授答疑解惑,以期为目前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如何治疗PA感染,如何优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指点迷津。
关于案例介绍以及就案例的两个提问:
一、患者初始的治疗方案是否需要根据药敏报告调整?
二、MEM、CPZ/SBT和AMK剂量是否足量,如果病情加重后续的抗菌方案如何考虑?
点击下面蓝字阅读↓↓
今天我们将探讨两个问题:“双β-内酰胺类联合方案治疗PA的地位如何?”“慢性感染是否需要做到PA的清除?”,并分享对MDR-PA的临床治疗思路的心得体会。
三、双β-内酰胺类联合方案治疗PA的地位如何?
PA的治疗可以采用单药方案或联合方案。
对于非MDR-PA感染且无明显基础疾病的轻症患者,可单独应用具有抗PA活性的抗菌药物,例如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利)、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MEM、比阿培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合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CPZ/SBT)、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基糖苷类(AMK、妥布霉素、异帕米星)、氨曲南、磷霉素、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需要指出的是,氨基糖苷类虽然对PA敏感,但不推荐单独应用。
MDR-PA感染患者的初始治疗应采用联合方案,可以选择:
① 抗PA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或磷霉素;
② 多黏菌素+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或磷霉素;
③ 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对于严重感染,可增加剂量、缩短给药间隔或延长滴注时间。
XDR-PA感染患者可以采用的方案有:
① 多黏菌素+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或磷霉素;
② 对于XDR或PDR菌引起的肺炎,可在静脉用药的基础上,雾化吸入氨基糖苷类(例如妥布霉素、AMK)、甲磺酸多黏菌素E;虽然雾化吸入得到国外及国内指南的推荐,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雾化吸入制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③ 双β-内酰胺类联用:头孢他啶或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CPZ/SBT,头孢他啶或头孢吡肟+氨曲南。虽然双β-内酰胺类联用可能有效,但循证证据有限,临床选择时需要谨慎,只能作为XDR其他方案不能选择或者实施困难的情况下选择。另外需要注意,双β-内酰胺类通常含有一个酶抑制剂合剂,且药物的选择需要结合药敏报告,MIC低的敏感药物优先选择;对于中介或耐药的,可以选择与MIC敏感折点更为接近的药物。以上双β-内酰胺类联合方案中药物选择虽然没有提到碳青霉烯类,理论上碳青霉烯类+酶抑制剂合剂也是可以的,但这种方案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本患者,第一次药敏MEM是中介,氨基糖苷类是敏感的,因此MEM+AMK是该患者可以选择的方案。虽然CPZ/SBT耐药,但联合AMK也是可以选择的,但需要提高两者的使用剂量。
关于双碳青霉烯类联用的问题,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部分耐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患者因多黏菌素的肾毒性改用双碳青霉烯联合疗法,即厄他培南联合MEM,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双碳青霉烯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有一定作用。对于CRPA来讲,耐药机制更为复杂,主要有产耐碳青霉烯酶、膜孔蛋白的缺失、靶位改变、外排泵和生物被膜的产生等。针对CRPA,双碳青霉烯联合方案中必须有一种药物为厄他培南,这是因为厄他培南与碳青霉烯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当厄他培南与MEM或多尼培南联合使用时,厄他培南优先与碳青霉烯酶结合,扮演了酶抑制剂的角色,它本身不杀菌,但可以保护MEM或多尼培南更好地发挥杀菌效应。
当然双碳青霉烯方案的浓度要求比较高,例如MEM可以用到2g,延长输注时间至3h,q8h。厄他培南半衰期是4h,蛋白结合率92%以上,常规给药方法为1g q24h,可以较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
但采用双碳青霉烯类治疗方案时,为了很好地与碳青霉烯酶结合,厄他培南的使用方法是特殊的:0.5g,延长输注时间至4h,q6h,每日总量达到2g,是有别于常规应用方法的,希望大家注意。
虽然多项研究提示这种联合可以提高抗菌效果,减少耐药,但临床上尚未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因此,此方案的选择只能在不宜采用多黏菌素治疗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临床在选择时需要慎重。
四、慢性感染是否需要做到PA的清除?
慢性感染一般是指一年内至少2次分离出同一病原体,每次间隔3个月以上。PA引起的慢性感染是比较棘手的,特别是有结构性肺病变,例如支扩、肺纤维化、慢阻肺、多发空洞、肺毁损等,由于引起肺实质和肺间质不可逆损坏,进而导致肺结构性改变,PA容易在这些结构改变的部位定植并导致机会性感染。PA产生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结构性肺病的微环境可诱导PA产生生物被膜,在此被膜下PA可以缓慢长期生存,并且可以阻挡抗菌药物的渗透。PA还可以产生膜孔蛋白的缺失及外排泵,使药物不容易进入菌体或者使进入胞内的药物排出胞外,最终导致抗菌药物不能发挥其杀菌效果。
停用抗菌药物后,在没有杀菌的环境下,生物被膜逐渐解离,细菌又释放出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受凉感冒等,就可能引起下一次感染。因此,慢性感染的PA是特别难以清除的,临床治疗的重中之重是通过抗菌治疗、气道分泌物的引流、气道廓清及灌洗技术改善症状,通过改善微环境、调节机体局部免疫、增加营养措施,增强全身免疫力,提高自身抑菌的能力。对于有结构性肺病变等慢性气道疾病或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抗感染疗程,但治疗的目标应该是临床表现好转,而不应将PA的清除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如果患者是首次感染,通常对抗菌药物是敏感的,建议尽量做到清除,避免造成后期的反复感染。英国Laura等一项为期26个月的观察性研究发现,PA清除前后急性加重频率显著降低,其中19例(19/30)患者一年内好转或稳定。西班牙Ramon等发现PA清除后,复发感染时间、急性加重和住院频次得到明显改善。英国胸腔学会指南建议,对于初始分离PA且临床状况恶化的支扩患者,应清除PA,一线治疗药物建议环丙沙星,二线治疗采用抗PA的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对于重复送检确诊初始分离PA的支扩患者,欧洲呼吸学会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际选择清除手段,例如口服环丙沙星或静脉β-内酰胺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等,治疗2周后依据痰标本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并建议稳定期支扩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痰培养的监测。所以,对于首次或者最初1~2次感染,对PA的清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当然,对于慢性且耐药的PA感染有一些干预措施,最常见的方法是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该类药物可以破坏PA的生物被膜,与抗PA药物联合具有协同作用,达到治疗PA的目的。目前临床比较认可的是14元环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虽然其自身没有对抗PA的作用,但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具有调节免疫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其中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均可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可与抗PA药物联合应用于PA生物被膜相关感染。而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例如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则对生物被膜形成无效。除14元环、15元环大环内酯类外,喹诺酮类、磷霉素也有一定的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
2012~2013年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和《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三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实:长期小剂量大环内酯类(给药方法:① 阿奇霉素500mg,每周3次,6个月;② 阿奇霉素250mg,qd,12个月;③ 红霉素400mg,bid,12个月)可减少成人支扩患者急性加重频率和痰量,并且获益时间延续到下次急性加重。
虽然大环内酯类的应用可以给PA感染患者带来一定的获益,部分慢性感染患者甚至可以达到清除的目的,但临床应用需要谨慎。PA存在于结构性肺病,可以把它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延长再次复发的时间,不需要做到完全清除,除非患者近期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关于大环内酯类的使用疗程,从既往的研究看3~12个月不等,目前没有更长疗程的探索,长疗程的使用需要注意大环内酯类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肝损害和心脏毒性,同时还不明确是否会诱导细菌产生新的耐药机制。所以大环内酯类的应用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结合患者情况综合考虑。
细菌感染,尤其是PA,是结构性肺病变急性加重的重要诱因。很多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治疗经验有限,对疾病和细菌的特点认识不足,容易出现治疗策略、抗菌药物选择、联合方案、给药剂量、治疗疗程以及评价指标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应该多渠道(不限于专家访谈、学术会议、网络授课、文献资料等)丰富自己的抗感染知识,扩展临床诊疗思维,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诊治水平。
以MDR-PA为例,治疗方案选择的思路需要考虑:
① 首先要辨别PA是感染还是定植,除了培养及药敏结果,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评价决定给不给予抗感染治疗,如果仅仅呼吸道分泌物阳性而无症状是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
② 了解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生长的特点,对于结构性肺病变的PA可诱导产生生物被膜,容易出现病情反复,必要时可考虑针对生物被膜的治疗。
③ 重视药敏报告的解读,优先选择敏感的药物,中敏的次之。除了看药物是敏感还是耐药,还需要关注MIC值是接近敏感折点的数值还是远离敏感折点的数值,这对于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的调整非常重要。
④ 对于MDR-PA需要联合用药,联合方案一般来说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且至少需要有一种药物是敏感的,例如抗PA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选择受限或没有可选择药物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中敏的或者耐药但MIC值距离敏感折点最接近的药物。限于证据不足,双β-内酰胺类联合或者双碳青霉烯类联合通常最为最后的选择,不可过早使用。
⑤ 充分利用PK/PD原理指导用药。掌握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达峰时间、半衰期及蛋白结合率等PK/PD参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
⑥ 关注病情和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原则上治疗有效时不需要更换药物或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不佳可根据动态药敏给予调整,并结合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给予剂量调整,不建议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
⑦ PA引起的慢性感染,清除病灶和去除危险因素非常重要。对于首次发现的PA感染尽量做到病菌的清除,而对于反复感染者重要的是症状的改善和控制,不应以清除病菌为治疗目的,充分利用排痰或气道廓清技术,辅以免疫调节和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自身抵抗病菌的能力。
点击下图观看以上问答内容的直播回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