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2018年HIV感染者诊断后自杀死亡率及趋势分析

2022-02-19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4.jpg

5.jpg


《柳叶刀-艾滋病》(The Lancet HIV)2月2日发表一项HIV感染者诊断后的自杀死亡率及趋势的研究。该研究对中国大陆2012—2018年HIV诊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抗病毒治疗时期中国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率及时间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HIV自杀死亡的潜在因素。研究表明HIV诊断、治疗和关怀过程中开展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同时应将HIV感染者自杀预防的重点集中在HIV诊断后的前3个月。有必要将自杀筛查和预防纳入HIV感染者随访关怀服务。



研究背景


自杀是构成全球人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全球估计有81.7万人(76.2万~88.4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死亡率达11.2/10万人,男性(15.6/10万人)高于女性(7.0/10万人)。与一般人群相比,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风险更高,可能与该人群中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问题有关。抗反转录病毒药物问世以前,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0倍以上。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发展和普及,发达国家的研究证据表明,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率明显下降,但仍是普通人群的2~5倍。


为了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提出的2025年95-95-95目标以及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目标,在2020年90-90-90目标实践过程中已有学者呼吁将精神健康作为第四个90目标。然而,既往发表的HIV自杀死亡研究多来自高收入国家,针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研究十分有限。


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CISDCP)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确诊且诊断时年龄≥15岁的HIV感染者,开展回顾性队列分析。根据中国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标准,将HIV感染者的诊断时间划分为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8年三个时期,比较不同诊断时期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差异。同时,计算HIV感染者相对一般人群的标化自杀死亡比(SMR),描述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随诊断后时间的分布特征,探索HIV感染者诊断后自杀死亡率的潜在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率随诊断时期推移呈明显下降。


研究期间,CISDCP数据库共纳入确诊的HIV感染者770656名,其中诊断时年龄≥15岁且有随访信息的有763287名。后者随访期间发生死亡的有144,729名,2825名死于自杀(占全部死亡感染者的2.0%),自杀死亡率为142.8/10万人年(95% CI: 137.7~148.2)。


累积发病率曲线显示,2012—2013年、2014—2015年、2016—2018年三个诊断时期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风险呈明显下降(图1)。这可能得益于中国免费抗病毒治疗项目的持续改善。基于国际、国内研究进展和HIV感染者的实际需求,中国修订完善了免费抗病毒治疗标准,2012年治疗纳入标准由既往的CD4T细胞计数200个/µl提高到350个/µl,2014年提高至500个/µl,2016年改为全治疗(即所有HIV感染者一经确诊均可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治疗服务)。尽早、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HIV感染者的健康状况,从而减少自杀死亡的发生。早治疗的感染者还可能获得更大社会支持,增加心理韧性,降低自杀风险。此外,社会歧视减少、经济发展等社会环境变化也不容忽视。


6.jpg

图1 按诊断年份分组, HIV感染者自确诊后累计自杀发生率


HIV感染者诊断后的自杀死亡风险在前三个月最高,并随时间推移而下降。


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风险是同期一般人群的20倍以上(SMR=20.9,95% CI: 20.2~21.7),高于日本、英国、瑞士、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抗病毒治疗时期的研究结果。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可能与HIV感染者中精神疾病患病水平较高有关,中国一项调查发现,治疗的感染者中抑郁比例高达32.9%。


从诊断后时间来看,HIV诊断后三个月的自杀死亡风险最高(SMR=98.1,95% CI: 93.1~103.4),之后随时间推移而下降,但诊断后一年的自杀死亡风险仍高于一般人群(SMR=9.2,95% CI: 8.5~9.8)。2825例自杀死亡者中,有48.6%发生在HIV诊断后三个月内,72.1%发生在诊断后一年内。研究表明许多自杀事件是因无法应对HIV确诊带来的生活压力而冲动发生,提示前三个月应作为自杀预防的重要窗口期。


HIV检测确诊晚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自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诊断前三个月的自杀死亡进行分析,自杀死亡风险高的HIV感染者为男性、高年龄组、中学教育水平和农村居民;而大学教育水平、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诊断年份为2016—2018年的感染者自杀风险较低。检测确诊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感染者发生自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基线CD4T细胞计数每提高100个/µl,自杀死亡风险将减少30%。关于检测诊断晚与自杀死亡的潜在作用机制少有研究。笔者认为,检测确诊晚的HIV感染者通常处于较严重的疾病状态,低生存率和有限的治疗选择可能会给感染者带来较大心理压力,甚至发生自杀。此外,作为HIV神经认知障碍的预测因子之一,CD4T细胞计数低的感染者更有可能出现神经认知障碍,而自杀就是主要的精神并发症之一


结论


随着HIV治疗关怀服务的不断改善,研究期间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率呈现下降。本研究结果提示HIV诊断、治疗和关怀过程中开展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同时应将HIV感染者自杀预防的重点集中在HIV确诊后的前3个月。END



本文转发自柳叶刀TheLancet

速速分享.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