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老肯,明天来我家里喝两杯!
不喝了不喝了,老麦,我吃着药呢,没法喝酒!
吃啥药啊,还不让喝酒,头孢啊?!
不是头孢,是感冒药,医生也不让喝酒!
春节假期,各家的饭桌上总少不了推杯换盏、小酌怡情。俗话说“酒后不吃药,吃药不喝酒”,经常有人不当回事,一到过年总有因喝酒吃药引发的病例登上新闻。去年春节的新闻,让大家记住了“头孢就酒,说走就走”、“吃头孢不能喝酒”。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要吃药,就不要饮酒。特别是几大类药物与酒同服后果较为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01
头孢+酒=双硫仑反应
许多药物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一系列反应,例如:
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
例如我们最熟知的头孢类抗生素。除此之外甲硝唑、呋喃唑酮、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等也会引发双硫仑反应。其严重程度与饮酒量、用药剂量呈正比,双硫仑样反应一般在饮酒后15-30分钟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注射剂时发生。乙醛脱氢酶被抑制后需要4~5天才能恢复,所以在用药期间及停药后5天内禁止饮酒。
02
镇静催眠类+酒=作用增强
镇静催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增强GABA与其受体相结合。GABA是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递质与GABA受体结合,可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乙醇也能激活GABA受体,两者合用时所产生的中枢抑制作用可相加或协同。
镇静催眠类药与酒合用后,对中枢的抑制程度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量、饮酒量有关,表现为嗜睡加重,反应灵敏度降低,注意力分散,协调能力差,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一次聚会后辞世,经大量实验室检查,是酒后服用安眠药导致巨星陨落。
03
非甾体抗炎药+酒=消化道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尤其是阿司匹林本身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作用,酒精也会损伤胃肠道,二者合用会增加对消化道的刺激,易引起胃黏膜病变或溃疡复发,导致胃肠道出血。
04
扩血管药+酒=低血压、头痛
与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扩血管药物合用时,由于酒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从而出现低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甚至会出现休克。
05
降糖药+酒=低血糖
酒精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如果患者刚服完降糖药,血糖已降到标准值,这时再饮酒,酒精促进胰岛素分泌,引起低血糖。尤其在服用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本脲或注射胰岛素后饮酒,出现低血糖的概率更高。特别需要警惕的是,这种低血糖症状表现为心慌、出汗、疲乏无力,甚至烦躁、意识混乱、多语。这些症状常常被认为是醉酒的表现,导致出现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反应,患者浑然不觉,最终造成低血糖性休克。
另外,像二甲双胍这类降糖药,与酒精混用可能会出现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副作用——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起病急、病情危、病死率高。
06
抗抑郁药+酒=血压升高
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含有酪氨酸的酒精饮品联用时,会抑制大脑和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影响酪氨酸的代谢。酪氨酸会引起血压升高,甚至会导致严重高血压。
07
甲氨蝶呤、对乙酰氨基酚+酒=肝衰竭
乙醇可增加甲氨蝶呤的肝脏毒性。甲氨蝶呤与乙醇合用后,干扰了胆碱的合成增加对肝脏的毒性,导致转氨酶升高。
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见解热镇痛药,许多感冒药中都含有此成分。在人体内,85~90%的对乙酰氨基酚会被酶结合代谢失活,直接从尿液中排出;剩下约5%~9%的对乙酰氨基酚会被酶代谢成具有肝毒性的N-乙酰基-对苯醌亚胺(NAPQ1)。NAPQ1会被人体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结合、“包裹”起来,从尿液排出体外。过量饮酒会升高对乙酰氨基酚代谢为NAPQ1的比例,同时加速消耗人体内的还原型谷胱甘肽,NAPQ1蓄积量增加,损害钙离子平衡,引起肝衰竭。
08
抗癫痫类药物+酒=药效降低
因为乙醇的酶促作用,可以使苯妥英钠的代谢加快,大大降低其抗癫痫疗效,出现癫痫轻度发作,当大量饮酒时,情况更为严重。因此,服用苯妥英钠时应避免饮酒。
结束语
药物与酒之间的作用是十分复杂的。不管是红的白的还是啤的,只要吃了药,在停药的一到两天内也是不适宜喝酒的。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几类药物,服用时一定要戒酒!
本文首发于同仁药师公众号
作者:北京同仁医院药学部 徐姗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