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偶可播散全身,引起多系统性损害。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可形成丘疹、脓疱、结节、斑块、溃疡、肉芽肿、结痂等改变,常累及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农民、工人、园丁、矿工等为易感人群。本病可为散发,也可呈职业性或地方性小范围流行。
孢子丝菌病为人畜共患疾病,由于饲养宠物的增多,动物源性感染亦不断增加。最大的流行发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经动物(主要是猫)传播引起。罕见病例因蚊虫叮咬、人与人密切接触而感染。吸入分生孢子可导致肺部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而引起眼、骨骼关节、消化系统等损害。在免疫低下及免疫缺陷者中易经血行播散引起播散型或系统型损害。
本病以侵犯皮肤为主,主要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偶可累及内脏,可分为皮肤型和皮肤外型。皮肤型又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和皮肤播散型。皮肤外型主要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侵犯体内各系统,或是经呼吸道感染。
(一)皮肤型孢子丝菌病:
1.固定型:感染病原菌后1~4周发病,少数患者更长。皮损好发于面、颈、四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有外伤史。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逐渐增大,可伴溃疡、脓肿及结痂,称为孢子丝菌病“初疮”。此型皮损临床表现多样,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见鳞屑性斑片、疣状斑块、痤疮样、肉芽肿及囊肿等改变。一般不侵犯近卫淋巴结,无自觉症状。此型在我国最多见,多见于儿童,面部皮疹常表现为这种类型。
2.淋巴管型:好发于手、前臂、面部、小腿等,常为单侧,多有外伤史。初疮出现后逐渐扩大、加重,不久即沿淋巴管向心性发展,陆续出现逐渐增大、增多的炎性结节,呈串珠状排列。结节间可出现淋巴管炎,但附近淋巴结肿痛不明显。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面部的淋巴管型常表现为初疮周围出现卫星灶,此型在美国、欧洲更常见。
3.皮肤播散型:此型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管型,通过自身接种或血行播散而引起皮肤散在性多发损害,皮损表现为炎性结节、斑块、囊肿、脓肿、溃疡等,分布广泛,全身散在或局部密集。可伴有发热、疲乏等症状。主要发生于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患者,如酗酒者、糖尿病、结节病、结核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和AIDS患者。如能及时诊治,预后尚好;如延误诊断,预后不良。
<br/型
(二)皮肤外型孢子丝菌病:即系统型孢子丝菌
病,或称内脏型,经血行播散引起,好发人群与皮肤播散型相同。此型罕见。根据其受累器官不同,可分为骨/关节孢子丝菌病;气管/肺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以及孢子丝菌脑膜炎等。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49(7) : 456-45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