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以皮肤侵犯为主要表现的真菌病|基础知识

2022-04-21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真菌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Sporothrix schenckii complex)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偶可播散全身,引起多系统性损害。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可形成丘疹、脓疱、结节、斑块、溃疡、肉芽肿、结痂等改变,常累及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皮肤外伤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农民、工人、园丁、矿工等为易感人群。本病可为散发,也可呈职业性或地方性小范围流行。


孢子丝菌病为人畜共患疾病,由于饲养宠物的增多,动物源性感染亦不断增加。最大的流行发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经动物(主要是猫)传播引起。罕见病例因蚊虫叮咬、人与人密切接触而感染。吸入分生孢子可导致肺部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消化道而引起眼、骨骼关节、消化系统等损害。在免疫低下及免疫缺陷者中易经血行播散引起播散型或系统型损害。

本病以侵犯皮肤为主,主要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偶可累及内脏,可分为皮肤型和皮肤外型。皮肤型又分为固定型、淋巴管型和皮肤播散型。皮肤外型主要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侵犯体内各系统,或是经呼吸道感染。


(一)皮肤型孢子丝菌病:

1.固定型:感染病原菌后1~4周发病,少数患者更长。皮损好发于面、颈、四肢、手背等暴露部位,多有外伤史。皮损表现为炎性丘疹、结节,呈红色或暗红色,逐渐增大,可伴溃疡、脓肿及结痂,称为孢子丝菌病“初疮”。此型皮损临床表现多样,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见鳞屑性斑片、疣状斑块、痤疮样、肉芽肿及囊肿等改变。一般不侵犯近卫淋巴结,无自觉症状。此型在我国最多见,多见于儿童,面部皮疹常表现为这种类型。


2.淋巴管型:好发于手、前臂、面部、小腿等,常为单侧,多有外伤史。初疮出现后逐渐扩大、加重,不久即沿淋巴管向心性发展,陆续出现逐渐增大、增多的炎性结节,呈串珠状排列。结节间可出现淋巴管炎,但附近淋巴结肿痛不明显。结节中心可发生坏死,形成溃疡。面部的淋巴管型常表现为初疮周围出现卫星灶,此型在美国、欧洲更常见。


3.皮肤播散型:此型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管型,通过自身接种或血行播散而引起皮肤散在性多发损害,皮损表现为炎性结节、斑块、囊肿、脓肿、溃疡等,分布广泛,全身散在或局部密集。可伴有发热、疲乏等症状。主要发生于免疫低下或免疫缺陷患者,如酗酒者、糖尿病、结节病、结核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和AIDS患者。如能及时诊治,预后尚好;如延误诊断,预后不良。

<br/型

(二)皮肤外型孢子丝菌病:即系统型孢子丝菌

病,或称内脏型,经血行播散引起,好发人群与皮肤播散型相同。此型罕见。根据其受累器官不同,可分为骨/关节孢子丝菌病;气管/肺孢子丝菌病;眼孢子丝菌病以及孢子丝菌脑膜炎等。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49(7) : 456-459.

点赞收藏.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