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结直肠癌大部分是由结直肠息肉发展而来。当部分结直肠息肉的基因突变逐渐积累即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最终形成黏膜下浸润癌。据文献报道,在结直肠息肉中癌变的发生率约为0.2%~5%。与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观念不同的是,欧美国家认为侵犯黏膜下层组织方能定义为癌,而结直肠恶性息肉特指癌细胞侵犯黏膜下层但未侵犯至固有肌层的结直肠病变。最近美国结直肠癌多协会工作组(US-MSTFCC)发布了结直肠恶性息肉识别与管理策略的指南,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部分摘译与解读,以期为指导结直肠恶性息肉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一、背景
结直肠恶性息肉是临床结直肠癌的早期形式。在大部分患者中肿瘤组织侵犯黏膜下层即会引起潜在的淋巴和血行转移,而转移的风险往往与病变的一些内镜和组织学特性密切相关。
临床中常常会遇到内镜下切除的结直肠息肉若存在黏膜下浸润时是否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问题。部分恶性息肉可经内镜完全切除,因肠壁及邻近淋巴结残留的风险非常低,而亦有一些恶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后最好追加外科手术,因为存在残留和(或)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对于恶性息肉患者选择最优的治疗手段(内镜随访还是外科手术)可以最小化残留与复发的风险并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US-MSTFCC指南的目的即为指导临床内镜医师如何评估病变与癌相关的内镜下特征,探讨恶性息肉经内镜下切除后是否追加手术的影响因素,并讨论这些因素如何指导内镜治疗策略。
二、方法
该指南通过检索1980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英文文献,经过美国胃肠病学院(ACG)、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和美国胃肠内镜协会(ASGE)多协会讨论通过并发布。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根据GRADE系统分级(表1)。
该指南针对临床常见的6大关键问题,推荐意见以问答的形式呈现。这些问题涵盖三大方面,一是内镜下如何识别存在黏膜下深层浸润的结直肠息肉,此类息肉应当直接外科手术;二是当发现高危黏膜下浅层浸润的结直肠息肉时最优的内镜下切除技术和标本处理方法;三是对于内镜下切除的息肉当发现存在黏膜下浸润时如何权衡手术的风险获益。值得注意的是,该指南不包含炎症性肠病相关息肉的处理内容。
三、结直肠恶性息肉的定义
指存在肿瘤黏膜下浸润但未侵及固有肌层的结直肠息肉性病变(包括平坦型病变),亦称为黏膜下浸润息肉。根据维也纳分类系统,结直肠恶性息肉属于5.2类(表2)。
根据AJCC第八版TNM分期系统结直肠恶性息肉属于pT1期(图1)。在AJCC分期系统与NCCN指南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限于黏膜层与黏膜肌层的结直肠癌为Tis期,即称为“原位癌”。该指南认为,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区分“原位癌”“黏膜内癌”与“癌”的概念,因前两者不具备侵袭性,内镜下可完整切除且复发与转移风险极低,若与“癌”混淆易导致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图 1. 癌浸润深度与AJCC分期
四、黏膜下深层侵犯的定义
指侵犯黏膜下层≥1mm(1000μm),往往存在内镜下切除术后残留与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
五、结直肠病变内镜下表面结构的分类
常用NICE、JNET与pit pattern系统对结直肠病变的内镜下表面结构进行分类,具体分类见表3、图2、图3。
表3.NICE分型
图2. JNET分型
图3. Pit Pattern分型
六、结直肠病变内镜下大体形态描述
常用巴黎分型将结直肠病变分为隆起型0-I型、浅表型0-Ⅱ型和凹陷型0-Ⅲ型(图4)。
图4. 结直肠病变巴黎分型
除此之外,还应对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颗粒型(LSG-G)与非颗粒型(LST-NG)以及表面结节情况进行描述(图5),对于黏膜下注射的抬举征亦应描述,抬举征阴性常与黏膜下深层侵犯有关,也可能由于之前的活检、烧灼或标记导致,前者不应行内镜下切除,而后者目前认为不是内镜下切除的禁忌证。
图5.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七、癌浸润深度的组织学分类系统
常用菊池-北岛分类系统与Haggitt分类。
Haggitt分类法将带蒂息肉分为0-4级,0级为无浸润癌,1级为浸润息肉头部,2级为浸润息肉颈部,3级为浸润息肉蒂部,4级为浸润息肉基底部。扁平息肉分为3级,根据浸润黏膜下层的深度分别为SM1、SM2、SM3(图6)。
图6. Haggitt分类
作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医院 李军 刘枫
来源:EndoNews内镜新知
查看更多